河南省洛阳市下峪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新人教版时间课题故乡地点主备人参加人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2.过程与方法:掌握分析人物的方法和技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文中人物命运的同情和理解。重、难点即考点分析刻画文中人物所使用的各种描写方法。课时安排三课时(3)教具使用教学环节安排备注一、提问上节作业:(完成表格)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作总结:少年闰土——淳朴天真、可亲可爱;聪明勇敢、活泼开朗;对我情真意切,亲密无间;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中年闰土——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迟疑麻木、痛苦难言;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将希望寄托于神灵。小节: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二、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了杨二嫂的变化。1、学生分组,找出描写杨二嫂的相关句子。(1)肖像描写(2)语言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2、师生讨论归纳: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二十年后的杨二嫂——老丑而瘦,势利、尖刻,自私、贪婪。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3、教师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俞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三、讲读第三段,离开故乡:这一段主要写"我"离别故乡时的怅惘情绪和对未来的希望。(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而且一想到在故乡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高墙”就是社会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再想起闰土今昔的巨变,"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由于有感于这复杂的世事变化,因而"我"对未来想得很多。“我”无法消除与闰土之间的隔阂,但对未来是抱热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希望宏儿和水生能够一气,不再像"我"和闰土一样隔膜起来。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这里的三个"辛苦"含义各不相同,第一个是"奔波、劳碌"的意思,是"我"的生活;第二个有"辛勤、劳苦"的意思,指闰土的生活;第三个有"钻谋、妄为"之意,指官、绅一类人物及杨二嫂们的生活,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明确:闰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这种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远"的,实现自己的这一希望又是非常艰巨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四、“我”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我"是一个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故乡萧索的景色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距离太大,"我"非常失望,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五、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小说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