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观潮》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逝、江干”等词语。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2、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教学重点】:精彩场面的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的观潮活动。【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2、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二、背景简介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周密(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2.介绍背景。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4.全班范围内提出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5.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文中的四段,依次描绘了什么画面?给它们起个名字。明确: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四.竞争激发,引导技巧发现。(一)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二)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远仅如银线----形比玉城雪岭----色声如雷霆----声喻近吞天沃日----势-----夸张(三)第二段如何对水军演习的场面进行描写的?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四)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五)第三段是从什么方面进行描写的?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