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鱼,我所欲也》学习目的: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2、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学习过程]一、简介1、作者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2、课文题解《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二、思考1、孟子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鱼,我所欲也》的文体有什么特点?3、在课文中作者发表了什么观点?4、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三、生字正音记形。箪(dān)苟得(gǒu)不屑(xiè)四、课文分析第1段1、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文句梳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欲]喜爱(的东西)。[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不可得兼]可:可能;得兼:同时并有。[舍]放弃。[取]选取。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义]仁义、正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有甚于]比……更重要。“甚”:超过、胜过[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恶]厌恶,与“欲”相反。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得生者](凡可以)得生保全生命的方法。[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患]祸患,灾难。[辟]通“避”。[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非独]不仅仅。[勿丧]不丧失(其本心的人)。3、内容把握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讲解: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讲解:此题可以有许多答案。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