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蜡烛》教案《蜡烛》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作品。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惟一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这一点火焰”“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永垂不朽”。“二战”分为两大阵营,法西斯阵营和反法西斯阵营,法西斯阵营把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在法西斯强盗的铁蹄下饱受苦难,她视苏联红军为亲人,她的恨与爱是那样深沉。作品刻画这位母亲没有语言描写,只有动作描写,显得深沉含蓄。透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可以感受人物的心灵,感受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作品突出“蜡烛”这个细节,赋予作品一种亮色。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根据课文特点,要着力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一举一动感知她的内心世界。一、教学重点1.学习文中老妇人动作的描写,揣摩老妇人的心理活动,感受老妇人通过动作传达出的热烈诚挚的情感。2.体会及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伟大情谊。3.了解课文剪裁方面详略得当。二、教学步骤(共一课时)1.由读导入学生自由选择感人片段进行朗读,讨论并体会其中的感情。2.重点研读课文的第14自然段至第31自然段。透过老妇人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体会老妇人的英勇无畏和她对红军战士的崇高敬意,及其她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3.由读导写全文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体现出来的。揣摩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设想其心理活动,用一二百字写下来。4.重点体会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5.作为文题的“蜡烛”在全文出现多次,体会其不同作用及其深层含义。第三课《蜡烛》练习一、给下列词语注音或按拼音写汉字拂()晓瓦砾()wei()一地jiao()pu()fu()shuai()老精疲力jie()揣mo()颤weiwei()ju()躬永垂不朽()灯xin()肃mu()二、填空1.记叙文的六要素是。2.阅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人物的、、和,从而看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3.《蜡烛》的作者是,是(国别)作家。三、阅读体会,回答问题。(一)然后,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这么多),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老妇人还没有满意,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土来继续盖上去。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1.第一句中“(浮土有这么多)”,括号中的文字在这一句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说“浮土有这么多”?2.文段中有两处出现“一捧一捧”,这样写说明了什么?3.找出文段中表示老妇人动作的词语,体会其作用。(二)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上。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1.体会文章最后这两段的深刻含义,尤其注意加点词语。2.全篇看,标题“蜡烛”除了指“供照明用的东西”外,还有其他意思吗?可以结合这两段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