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课题:七律.长征课型新授本课题教时数:1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教学重点与难点: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朗读、讨论为主。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学生交流明确目标激趣导入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学生初读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初步体会诗歌内容学会总结,结合材料进行组织语言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四、细读全诗,局部揣摩。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1)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在诗中具体指什么山?什么水?这一联在全诗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精神?(2)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五岭的“逶迤”“腾细浪”和乌蒙的“磅礴”“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中描绘的画面,了解两次战斗,用心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4)根据历史事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还没有越过岷山,尾联为什么说成“三军过后”?这是一种什么精神?理解诗意学生讨论,得出答案教师引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课堂总结:这首革命史诗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全面再现了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学生各抒己见理解诗歌深层含义六、课后作业:课外查找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以“长征”为话题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文体不限。语言延伸背诵、加深理解板书设计:七律长征千山:五岭乌蒙岷山革命英雄主义万水:金沙江大渡河革命乐观主义远征难只等闲授后小记: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对诗歌的内容理解比较到位,对于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把握较好。能当堂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