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过程与方法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4.结合其他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他亲人的热爱。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难点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教学突破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反映或表达母爱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来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巧。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第一课时课前,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反映母爱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世界名片的录像带或者自己的能够反映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关怀的故事。2.第二课时课前,教师搜集一些以“母爱”为内容的文章,如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梁晓声《年轮》片段,与本文进行风格上的比较。◆学生准备1.第一课时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陶影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2.第二课时课前,摘抄一些反映母爱或其他亲人关怀的文章,认真体会,感受温情。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1.从描写陶影的生活状态的内容入手,结合创作背景,导入新课。2.朗诵教学,教学诵读的基本技巧。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4.分组描绘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图画。学生活动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受母爱,进入新课。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小说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情感。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小说的内涵。4.体会作者如何慢慢通过铺垫表达情感。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分钟)教师活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绘自己的母亲或其他亲人对自己的关怀。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母爱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对母爱的说法,导人新课。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集中反映母爱的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课文。学生活动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母亲或其他亲人对自己无私的关怀。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写母爱或其他亲人关怀的句子,感受亲情与真情。3.在听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和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情。4.在心中默读,体会小说的意境。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分钟)教师活动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表达了文中主人公对孩子的何种情感(教师及时补充和纠正)。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对坐车给孩子买票及训斥孩子啃西瓜皮等细节进行讲解,使学生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3.分析:一些词语从本身来说并无特殊之处,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温文尔雅”用在陶影身上似乎不妥当,但它却恰恰说明了普通的母亲为了孩子能够养成好的品行而对自己的超越和升华。提问学生如何理解“捺”的用法。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妙处。学生活动1.回答教师的提问:句子表达了陶影对琶子无私、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