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时间参加人员地点主备人课题桃花源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准字音(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及其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3.熟读并背诵课文二.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能够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的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重点、难点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难点: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文章故事情节的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具使用录音机、多媒体教学环节安排一、导入:(设计1)、和平是每个民族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二、检查预习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归纳总结多媒体显示: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部分。是“诗”的序言,是一篇备注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关于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意干涉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2.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三、诵读和复述1.配乐朗读。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据此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可以按照逢桃花源、访桃花源、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复述。)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四、疏通词句1、请学生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2、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如下)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教师可适当给学生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