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概念秦朝建立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与民主政体相对立,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二、背景经济根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社会根源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吸取前朝诸侯割据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秦统一后,六国残余势力还很大,只有加强中央权力,才能维护统治续表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政治基础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逐步瓦解。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三、基本内容1.权力中心——皇帝制度(1)创立: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其权势和地位,就把传说中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采用“□皇帝”称号。(2)特征:皇帝独尊创制与“皇帝”有关的一系列专用称号,如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皇帝”成为我国君主专制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称谓皇权至上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位世袭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自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内容: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传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丞相之下设立“九卿”,分掌国家和皇家的各项行政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2)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3)参政方式:三公九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朝议”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3.地方制度——郡县制(1)渊源:□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2)实施: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3)内容:①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②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③郡守和县令、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命。(4)特点(与分封制相比):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且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度,没有封地。(5)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取代(世官制→流官制,血缘国家→地缘国家);基层百姓成为编户齐民,国家因而掌握稳定的赋税、徭役与兵源。四、保障措施五、深远影响1.(2019·泉州适应性练习)战国后期,苏秦被任命为纵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这反映了()A.中国实现局部统一的趋势B.分封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社会转型改变传统用人观解析材料中苏秦“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有六国存在,体现不出当时出现了局部统一,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指天子分封诸侯维护统治,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指官员由帝王任免,而不是世袭,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苏秦一人可担任六国相,可知与传统一人代表一国观念不同,故D项正确。答案D2.(2019·吉林模拟)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