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比较探究(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你能简述一下《项链》和《珠宝》的故事情节吗?学生通过复述课文来感受两篇小说的情节异曲同工之妙。二、交流研讨,比较探究1.你觉得《项链》和《珠宝》两篇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分组研讨,集体交流,加深体会。通过比较,体会两篇小说在题目、故事背景、情节结构方面的艺术匠心。(首先,题目相类,都是用女性惯用的装饰品来命题,突出女主人公对于故事展开的重要意义;其次,道具相近,一为项链,一为珠宝,都是展开情节的重要线索;第三,故事背景趋同,都是从一个家庭、一对夫妻展开的,而且这个家庭的丈夫都是一个收入不高的公务员,妻子都是一个受过良好教养的美貌贤慧的家庭主妇;第四,情节结构相似,都是在故事接近结尾处才将全文中最大的“包袱”抖开,从而让读者对小说的创作主旨有一种豁然开朗和恍然大悟的惊讶。但《项链》和《珠宝》到底是小同大异,其在各自的表现方式和创作意图上迥然有别,并最终凸显了作家丰赡的、多个取向的美学旨趣。)2.莫泊桑的《项链》与《珠宝》两篇小说主题有何异同?分析交流,引导启思:《珠宝》一文的真正主题是在嘲讽鞭笞男主人公朗丹先生,揭露他为了财富和享乐而不知羞耻的虚伪丑恶的灵魂。明确:相同之处,都嘲讽了小市民的不良品性。不同之处,《珠宝》立足于辛辣嘲讽、批判;而《项链》则还有肯定同情和哲理感悟的一面,其哲理感悟甚至更为重要。3.莫泊桑的这两篇小说,在情节安排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吗?你更喜欢哪一篇的情节构思?学生回顾两篇小说的情节,展开讨论,分析交流。(《项链》的情节构思更好,主要是:(1)假项链的结局与十年青春的牺牲形成巨大反差,给人强烈冲击,引人无限感慨,让人深思。(2)结局戛然而止,给人最后结果有各种可能的充分的想像空间。)4.你认为《项链》和《珠宝》,哪一篇的人物心理描写更精彩?学生认真阅读两篇小说的表现人物心理的描写,讨论交流,可重点分析朗丹变卖项链时的心理行为动作逐步变化过程,从而得出答案。(《珠宝》的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精彩动人,主要有三点:(1)全篇的核心和焦点是描写、展示事发之后丈夫的心理感觉和言行表现,既要细写他被欺骗者的痛苦,更要细写他最终暴露的可鄙心态和行径。(2)以生动的细节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感觉,显得鲜明动人。如写他最初知悉真项链时的惊讶感,面对洞察内情者的羞耻感,后来出现的虚伪心理和炫耀心理,都主要是以具体的言行细节表现的。(3)很有分寸,给人很真实的感觉。如上述的一再走错路和失去知觉,是其某种极度心理状态的反映。)5.你认为《项链》和《珠宝》的语言,哪一篇更有特色?学生捕捉文中关键的字眼和语句,认真揣摩比较。学生可能会找出:①有一个伙计跑出去了,为的是笑个痛快。另外一个伙计使劲地擤鼻子。②到了街上,他看见旺多姆纪念柱,恨不得跟爬滑杆似地爬上去。他感到自己身轻如燕,只要自己一纵身,就可以和高耸入云的皇帝雕像玩玩跳背游戏。明确:①“使劲”表明在极力抑制,极力掩饰。无法控制自己的另一位只好跑出去笑个“痛快”。②此句是当朗丹明确了自己有了十九万六千法郎时候的细节描写,了了几笔逼真传神的细节描写就活画出一个暴发户飘飘然陶醉在发财梦中可笑又可鄙的丑相。经过比较得出:《珠宝》的语言朴实自然,语调诙谐幽默,令人忍俊不禁,把朗丹先生刻画得惟妙惟肖。6.《珠宝》与《项链》一文相似,都巧妙地设伏,暗示珠宝的真假,你能在文中找到这样的地方吗?你还能找到其他几处的伏笔吗?学生回顾《项链》一文中关于假项链的三处伏笔,从文中找出几处伏笔。(①.郎丹先生年薪不多,但是他们的日子似乎很阔绰。这本身就暗示了,有可能这中间有什么问题。②.“我当然更喜欢真的珠宝”。P20③.“你倒是瞧瞧呀,做的多么好,简直跟真的一样”。P21)引导启思:如朗丹回忆,过去两个人时家里一切开支都足够,还可以天天喝上等的酒,吃精美的食物,现在一个人反而不够用了,他奇怪她哪儿来那么大的本领。拿今天的话就是来源不明的财产。又如说到她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带一样新东西回来。上述第1点秘密往来的隐现也是伏笔。总之,事发前有种种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