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的1.学习鲁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2.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3.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设想1.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文字可能有些障碍,教学中应适当介绍课文写作的背景,再者让学生先粗略地整理写作思路、文章结构层次,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了整体性认识后,再逐段精读、分析。这样,文字上的障碍比较容易疏通。可采用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提示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和难点: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如“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远不变的人性’罢”等。2.这篇杂文结构严谨,推理严密,教学中可进行一些逻辑推理的剖析,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比较这篇杂文的异同,从而认识鲁迅杂文的特色,了解杂文的特点。教学时数一个教时教学新课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文学和出汗》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性杂文。这两篇杂文从思路程序上看相同,都是先摆出敌论,后批驳敌论,最后总结,但写法上略有不同。有哪些不同呢?提问:《文学和出汗》是怎样摆出敌论,怎样批驳的?学生回答(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怎样摆出敌论,怎样批驳的?现在我们研究课文。二、研习新课。1.将两篇杂文比较、对照,让学生理解新课内容,并了解进行批驳的方法。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敌论。(1)提问:两篇杂文在摆出敌论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学生讨论,时确:《文学和出汗》先摆出敌论论点,再摆出敌论论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先摆出敌论论据(1自然段),即“两年以前”、“不久”和“现在”三个阶段中国社会舆论和上层社会对中国前途的态度,由盲目自夸到乞求国联,再到“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三件事,然后引出敌论(2自然段):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前文意在显示敌论论据的荒谬,后文意在显示敌论论证的不合逻辑。(2)提问:第1自然段中的“总”、“只”、“一味”三个词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却”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明确:“总”,是说从来如此,指时间长久;“只”,是说没有其他办法,单会如此,指无能为力,一筹莫展;“一味”,是说死心塌地,一心一意,指对鬼神的虔诚,如此来麻醉自己。“却”,表不相信他会如此,但竟然会如此。第二部分:批驳敌论。这部分的内容可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3—5自然段)驳论敌论论证;第二个层次(6—8自然段)驳敌论论点。(3)提问:两篇杂文第一个层次批驳敌论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讨论,明确:相同——都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不同——《文学和出汗》抓住敌论论据失实的矛盾,先从破敌论据入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抓住敌论论证过程中的矛盾,即三个论据不能推导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结论,先从破敌论证入手。(4)提问:“自信力”、“他信力”、“自欺人”三个概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学生讨论,明确:三个概念都有共同的语素“力”,作者取“自信力”中的语素“自”的反义语素“他”,构成“他信力”;取“信”的反义语素“欺”,构成“自欺力”。“他信力”、“自欺力”都是反义拈连的“仿词”修辞方法。(5)提问:“地”、“物”、“国联”、“信”、“他信力”、“自己”等都加了引号,试比较这几个引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最后一处国联和他信力都不加引号?学生讨论,明确:“地”、“物”、“国联”加引号表引用;“信”加引号表怀疑、否定;“自己”,“他信力”加引号表强调与特指。不加引号是作者直接作出论断。(6)提问:两篇杂文第二个层次批驳敌论论点时方式有什么不同?笔调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明确:前文是运用直接批驳的方式,自己的立论隐含其中;后文则运用正面立论间接批驳的方式,驳论和立论并重。前者语言幽默,冷嘲热讽,辛辣有力;后者语言则不全用嘲讽笔调,对敌方无情讽刺鞭笞,对人民则赞颂讴歌,笔调热情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