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历史智慧》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课前预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自主预习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诗文,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其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文化常识。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2.体会唐雎有胆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评价任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今天我要带领大家来欣赏一场战争,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作为弱小国家的使臣唐且与秦王展开了唇枪舌战,究竟战况如何,战果怎样,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探个究竟。(板书课题)二、简介作品及背景作品简介:《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时代背景: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唐且jū怫然fú免冠guān徒跣xiăn以头抢地耳qiāng专诸zhū韩傀kuǐ要yāo离休祲jìn缟素găo色挠náo寡人谕yù矣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注意朗读节奏。(二)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找出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提出问题当场解决。学生找出重点的词句(1)重点词语因:于是。岂直:岂但,岂止。怫然:盛怒的样子。免冠徒跣:脱掉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抢地:撞地。抢,碰、撞休祲:吉凶的征兆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谢:道歉谕:明白(2)通假字:①秦王不说②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③轻寡人与④仓鹰击于殿上。(3)词类活用:①请广于君②轻寡人与③天下缟素(4)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①安陵君因使唐且使于秦。安陵君于是派遣唐且出使到秦国。②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您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没有放在心上。③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却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④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平民发怒时,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⑤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千里也不敢交换,岂止五百里呢?⑥与臣而将四矣。连同我将有四个人了。⑦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秦王吓得变了脸色,跪直身子向唐雎道歉说。(三)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唐睢不辱使命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写的是秦王向安陵君挑衅,以易地为名想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且出使到秦国,同秦王斗智斗勇,终于不辱使命。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究下列问题)1、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请结合文中的语句加以分析。点拨: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2、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点拨: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点拨:第2段中秦王所说的话阴险狡诈、盛气凌人,而唐雎的回答谦恭礼貌,体现了来访使臣的身份也表明了不卑不亢的态度。第3段中秦王“怫然怒”,还以“天子之怒”试图使安陵就范,露出了其骄横狂暴的真实面目。。而唐雎回以“布衣之怒”,并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的例子,沉着冷静,而“拔剑而起”的动作,更是让人感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