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通过学生的讲述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时代背景,及孙中山为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过程;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并及时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并实地考察了西方社会后,提出的“振兴中华”的理论蓝图,它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旗帜。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论指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⑵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和影响下提出的,它较之旧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进步。作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尊崇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历史作用;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2、难点:如何理解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和联系,认识新三民主义的质的飞跃和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导入新课):20世纪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100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同时,在多媒体上逐个出现三位伟人图像)他们根据各自所处的时代特点和革命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0世纪初的中国,共同领略和体会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课教学):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1.背景:【设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三民主义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应运而生?(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2)鸦片战争以后,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救国方案的实施均遭到失败。【分析】自1840年起,西方列强用大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连续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侵略战争,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许多仁人志士提出各种变法救国的主张,如:“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林则徐等)、“中体西用”兴办洋务、发展实业开展“商战”(洋务派)、“君主立宪”变法维新(维新派)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屈辱的历史告诉人们:要想维护民族独立,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进行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而革命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因此,创立指导革命的理论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而孙中山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重任。【设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孙中山为什么能够承担历史重任?【分析】正是由于孙中山先生具有伟大的革命追求,丰富的革命实践,以及对欧美革命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因而能创立出革命的理论。(3)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4)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成立2.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辞中提出“三民主义”。【分析】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政党──中国同盟会,并明确提出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年10月,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3.基本内容:【设问】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三民主义呢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和探究。【展示材料】材料一今昔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须臾缓。──《民报•发刊词》材料二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分析】“异族残之,外邦逼之”,必须进行民族革命,因而提出民族主义,(强调“异族”是指满洲贵族,而并不是所有满族人);因“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必须进行政治革命,因而提出民权主义;为防止革命后可能出现“贫富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