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陋室铭》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对于文言文这一块是采用的集中编排的形式,而七年级是分布在各个单元中的。紧接着的第六单元也是集中编排的文言文。这一点只在证明文言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这个单元的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理想社会的《桃花源记》,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望岳》、《春望》、《石壕吏》。根据课标,我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合作的方式理解文言文。而这一篇恰恰涵盖了单元目标的几个方面,又是开篇,不可忽视。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理解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领会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诵读并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后能够背诵课文,能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阅读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志气追求。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多种形式诵读记当堂背诵。这篇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多以骈句为主,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够基本理解课意,因而我把它定为教学重点。2、如何理解短文的托物言志。理解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领会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人生观的学生而言就很有现实的意义,因此我把它定为教学难点。三、教学方法采用同读、同议等教学方法。(1)同读。“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听读和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的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2)同议。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中反思、讨论,教师要参与到讨论中间去,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四、课时划分:1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引:《考试铭》内容――“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网吧,寻思打游戏。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云:九年义务。”让学生思考――这种做法好不好,然后引出刘禹锡,在比较中进入新课《陋室铭》。二、整体感知1、示范朗读。教师诵读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句子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或者句读),欢迎学生与老师竞争。2、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轮读和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四种形式朗读。3、学生试译。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学习采用小组讨论意译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一人读一人译,另外的同学进行指正,教师可以适时的归纳与总结。4、问题抢答:a、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b、“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c、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a、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b、(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c、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d、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e、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f、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a、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