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共中央对待国民党顽固派的政策;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罪行的坚决回击;枣宜会战和张自忠壮烈殉国;豫湘桂战役国民党战场的大溃败;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的独裁统治;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后,蒋介石集团的内外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内,反共倾向日益滋长;对外,投降倾向日益增长。这是受日本帝国主义诱降政策影响的结果。皖南事变中和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揭露了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使国民党顽固派政治上陷于孤立。一代北伐名将、抗日英雄叶挺在狱中坚贞不屈,抗日名将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英勇抗击敌人,抱定战死的决心。叶挺、张自忠的爱国精神应当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国民党内外政策变化原因的讲述,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导致正面战场豫湘桂大溃败原因的探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节重要史料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引用反映“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抗日态度的资料,师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再认识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抗战初期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和各种政治力量态度变化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抗日战争初期史实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对日作战上是互相配合的。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战场,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通过学习抗战初期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史实,让学生明辨是非,具有鲜明爱憎观和正义感,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学法指导方面:通过对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社会各阶层对抗战态度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类比联想。通过对《论持久战》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矛盾分析的方法。教学要点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2.中国共产党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二、皖南事变1.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2.围绕皖南事变的斗争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1.枣宜会战2.豫湘桂战役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1.国民政府的独裁统治2.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本课重点: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皖南事变。重点分析:皖南事变是重点。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并没有放弃反共反人民的活动,这是蒋介石集团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决定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倾向也日渐增长,不断掀起反共浪潮。国民党为适应日本帝国主义策略改变的需要,为了扫清它投降道路上的障碍,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反共活动达到了高潮。由此可见皖南事变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国民党反动本质及其为什么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最好事例,是关键知识点。该事变突出了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坚持原则,国民党背信弃义这一点,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本课难点: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的原因和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的两面性给抗战造成的恶果。难点分析: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是难点。该方针是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所执行的内外政策的集中体现。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更加黑暗。四大家族加强对经济的垄断、掠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对这一问题深层次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中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充分认识国民政府是一个本质上反动、腐败的政府,这样的政府必将要被历史所淘汰。导入新课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指出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危机千钧一发,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但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集团受日本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