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课标要求掌握“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改革的酝酿:识记亚历山大二世积极推进改革,进程从秘密到公开,方案从多元到相对一致;理解为什么俄国最终会选择改革的方式变革社会。2、“二一九法令”:识记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解放法令,理解废奴法令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组织管理三方面。3、进步与局限:识记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但高额赎金、继续盘剥和奴役农奴是历史的局限性,理解列宁为什么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二)过程与方法:1、由“看图说文”引入课题。2、归纳特点分析内容应用插图。3、辩证思维和唯物史观的培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改革也是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3、改革延缓了革命的到来,但不能消除革命。★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难点: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问题导入法: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再此强调:“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为此,亚历山大二世的智囊团为当时风雨飘摇的俄国制订了三个改革方案:方案一:解放农奴,但不对其进行土地的分配;方案二:解放农奴,让农奴无偿获得他们一直所经营的土地;方案三:解放农奴,让农奴有偿获得一定的土地。请思考:如果你是亚历山大二世,你认为当时情况下,哪个方案更具操作性?为什么其他两个方案不合适?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由此导入新课。一、改革的酝酿:1、宗旨:化解统治危机,重振大国威望用心爱心专心1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面临着及其严峻的形势。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当时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2、表现:(1)历史基础:19世纪以来,俄国统治者试图改革农奴制,但阻力大;(2)思想基础:借助报纸舆论宣传,化解改革阻力;(3)组织基础:成立各层次“专门委员会”,讨论、草拟改革方案;亚历山大二世下令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一些封建地主看到农奴制的废除已经是大势所趋,表示愿意有条件地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见条件成熟,立即使农奴制改革进入公开化,他把早先成立的秘密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还下令让各地的封建主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4)个人力量:亚历山大二世吸取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3、方案:(三套改革方案)(1)农业区:地主不愿解放农奴,更不愿把土地分给农奴,还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奴的控制;(2)工商业区:人们需要自由劳动力,希望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3)草原地区:劳力缺乏,地主同意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需要农民服劳役。改革的焦点问题不是地主内部的斗争而是地主与农民之间的阶级斗争。亚历山大二世下令成立的负责农奴制改革的组织“农民事务总委员会”,主要由一些高级官吏和大农奴主组成。这些官吏和地主贵族的代表分成好几个派别,有的反对分地给农民,有的主张只允许农民赎一小部分土地。农民不仅要求从农奴身份下解放出来,而且也要求把地主土地无代价地进行分配,并不断斗争。面对农民运动的强大压力,最后政府否决了解放农奴而不给土地的草案。二、“二一九法令”:1、标志: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制度的特别宣言。2、特点:包含众多的一系列文件(共17个);长时期、分阶段实施。3、内容:(1)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从法令颁布时间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物的人身自由权。此后,地主不得再把农民当作牲口和器物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