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26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一、近现代中国——西方文明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2)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1)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2)表现:领域变化服饰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饮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居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风俗习惯□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二、古代中国——农耕时代的社会生活1.先秦至唐的社会生活(1)先秦时,各诸侯国出于强国、争战和称霸的需要,纷纷推出积极的人口政策,鼓励生育。如秦孝公继位后重用商鞅,实施变法,对内奖励农耕,改善老百姓生活,提高生育能力;对外“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欢迎三晋百姓移民秦国,为秦国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人口基础。(2)汉代经济发达,且少战乱之忧,因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这在汉乐府和汉代画像石中均有反映。从乐府诗中可以看出人民主食以谷物为主,如小麦青青大麦枯(《小麦谣》)、舂谷持做饭(《十五从军行》)、禾黍不获君何食(《战城南》)等;汉代画像石中也有众多表现当时社会生活的画面,诸如浩浩荡荡的车骑出行图、聚会拜谒图、祭祀吊唁图,也有辛勤劳作的农耕场面、锤声铿锵的冶铁场面。(3)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色彩纷呈,别具特色。唐代饮食深受胡人饮食影响;饮茶品茗蔚然成风;唐代妇女地位较高,服饰亦绚烂多彩;打马球成为时髦游戏。2.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1)北宋时商业活动已不受地点和营业时间限制;市内还有娱乐场所“瓦子”;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棉纺织业兴起,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南宋政府在一些大港口设有供外商居住的蕃坊;词、曲、话本的兴起,都是在适应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2)宋代以后,服饰变得简约、严谨、含蓄。对女子的束缚愈加严重,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传开。3.明清社会生活的异化拜金逐利奢侈之风盛行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刺激了人们追求消费享乐,拜金逐利一时成为社会风尚;晚明时期奢侈之风虽有腐朽没落消极的一面,但也透露出突破传统礼制观念,为商品经济发展进一步开路的时代新气息个性解放的呼声明清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要求冲破“天理(三纲五常)”教条束缚,遵从人性情欲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李贽的“异端”思想、汤显祖的《牡丹亭》、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是对封建礼教的猛烈抨击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明清时期,妇女再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社会舆论方面,不仅下层社会对妇女改嫁持认可态度,士绅之中也有逐步宽容的趋势。一些女子走向社会从师求学,社会舆论推崇和赞美才子佳人,实际反映了对女性教育的重视和妇女地位的提高三、近现代世界——机器工业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精神生活的变化(1)报纸杂志:近代报刊以丰富的内容,及时传播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发挥了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如19世纪30年代以《贫民卫报》为代表的工人报纸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文化特权、宣传工人阶级的政治理想、启发工人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