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即过渡时期(—);其历史使命是实现由向的过度;其矛盾是农民与地主、工人与资本家。一、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1.政治基础:巩固新生〈1〉措施:①解放全国领土A到1950年,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台湾、西藏和一些沿海岛屿以外的全国领土;B年,西藏和平解放。②土地改革A时间:—B意义:废除了,解放,为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③抗美援朝A时间:1950—1953B意义:为新中国建设赢得了〈2〉作用:继续完成任务,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2.经济基础:恢复发展〈1〉措施:①没收,建立性质的国营经济A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B作用: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社会的②合理调整A性质:国家资本主义B态度:扶植③加强对和的领导〈2〉作用:①经过三年努力(1950-1952),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国民经济得到;②工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的;③市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宪法的制定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建立①时间:年②内容: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有计划的和③特征:把变革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2.一五计划的制定①内容:A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的;B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保证国民经济中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②特点:优先发展③特征:把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3.一届人大的召开:制定宪法①时间:年②内容:A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和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B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③特征:它体现了原则和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④意义:A这部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B它为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C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1.社会主义改造①时间:—②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③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2.改造的过程①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B原则:C步骤:由、到,逐步向前推进D时间:1953年开始改造,年掀起大办农业社的热潮,1956年农业基本实现合作化②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步骤:私营工业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即、,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即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逐步改造生产关系和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过程。B时间:1953年开始改造,年转入重点,年掀起高潮,1956年基本完成。C特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以赎买的形式进行3.改造的影响①积极影响:A到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在劳动分配上,基本上实现的原则。B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从而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②消极作用:A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对农业、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工作,改变,形式也过于。B对一部分私营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很不,以致在长时间里遗留了一些问题。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一、选择题:1949—1952年是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奠基时期。据此回答: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重的考验是A能否巩固政权B能否完成土改C能否取得抗美援朝D能否和平解放西藏问题2.全国土地改革后,分给农民的土地A归农民所有B归乡镇所有C归集体所有D归国家所有3.解放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主要是通过A全国物价得到稳定B土地改革胜利完成C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D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为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据此回答: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有一脉相传的关系,体现在①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规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③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④逐步实行工业化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D②④5.下列各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A社会主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