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走进信息时代【全章概述】本章包括感受信息、让信息飞起来、踏上信息之路三节内容。涉及科学内容主题二“运动和相互作用”中的光、电和磁。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波长是第一次出现的物理量,教学中要注意阐述,以机械波为例,以横波为例,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从而明确波长的物理意义。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属于知道的水平,能够进行最简单的计算即可。电磁波的速度是很重要的物理常数,应该记住。电磁波在信息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教材让学生了解到电磁波传播信息时,具有携载信息的作用,频率越高的电磁波,携载的信息容量越大。“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联系实际进行“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一条标准,是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有机联系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现代物理思想的启迪,对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有初步认识,这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章第一节从古至今,介绍了信息的记录、传播的方式。第二节介绍了电磁波。这是本章的核心内容。第三节踏上信息之路,介绍信息高速公路的物质基础、传输光的介质:光纤,电话系统的网络;因特网,本章的科学内容重点在第二节,全章三节内容,共同完成课程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难度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本章教学,切忌教师一讲到底,一定要让学生多讨论、多交流,逐步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作用,逐步思考人类应该怎样应用科学技术。同时,激发学生关心科技前沿,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第一节感受信息【教学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从古至今,介绍了信息的记录、传播的方式。本节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讲授中,教师串出思路之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充实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2)了解电话交换机的用处。(3)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区别。2.过程和方法(1)加强自主阅读,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课上用多种形式交流信息、理解和体会;(2)对电话机要拆开看一看,了解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精神,了解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2)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培养合作精神。(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电话的结构与原理。【教学难点】电话交换机的作用、数字、模拟信号。【实验器材】磁带、计算机软盘、电话、图片【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人们到处在谈论信息,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信息这个词汇。我们听说: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社会,我们正在迈向信息高速公路,我们将要迎接一个信息爆炸的新时代。那么什么是信息?〖新课教学〗一、信息的传播图18-1:“烽火台”……古代信息的传递方式。烽火台筑在长城沿线的险要处和交通要道上。一旦发现敌情,便立刻发出警报:白天点燃掺有狼粪的柴草,使浓烟直上云霄夜里则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以传递紧急军情。下图为新疆呼图壁县境内的烽火台。烽火台通信,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讨论:(1)长城的烽火台间距应该是多少?(2)烽火台应该设在什么地方?(3)古代的信息传递的特点?结论:早期的信息传播速度慢,距离近、信息量小。二、信息传递和记录的变革人类最初记录信息的载体是大脑,传递信息用的是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直到人类获得了语言,用语言来相互传递有用的信息,这时才实现了第一次信息传递方式的变革。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信息记录方式产生了第二次根本性的变革。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实现了人类第三次信息变革。电报、电话和电视的应用,实现了信息传递的第四次变革。三、电话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