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学习目标:1、巩固所学的文言基础知识(落实文言实词)。2、分析项羽形象,学习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3、议论文写作练习。第一课时过程:一、导入:背景音乐屠洪刚《霸王别姬》提问:这首歌的歌名?指名写歌名霸王是?姬是?(写出姓名)我们已经在《鸿门宴》中见过项羽,今天我们再扩展阅读:项羽之死(屏幕)这篇《鸿门宴》的续集。屏幕:项羽之死司马迁二、自读课文后小组讨论落实文言实词:屏幕:1、根据解释按顺序找出相应文言词,在原文上标注序号:⑴愤激悲叹的样子(慷慨﹑忼慨)⑵唱了几遍(歌数阕)⑶眼泪(泣)⑷跟随(从)⑸罢了(耳)⑹欺骗(绐)⑺向东走(东)⑻估计﹑考虑(度,duó)⑼八年(八岁)⑽亲身经历(身)⑾抵挡﹑抵敌(当)⑿攻击(击)⒀约定(期)⒁像草木随风倒下一样(披靡)⒂瞪大眼睛(瞋目)⒃怎么样(何如)⒄土地方圆(地方)⒅称王(王wàng)⒆我渡江做什么呢?(我何渡为)⒇即使(纵)﹙21﹚回头(顾)﹙22﹚老朋友(故人)﹙23﹚成就成全你的功德(吾为汝德)﹙24﹚难道(岂)﹙25﹚率领(将)以下四个词见于“太史公曰”(P75相关链接一)自夸功业(自矜功伐)以古代帝王为师(师古)用来作证据或理由(引)错误差错(谬)2、完成并订正课后习题二3、思考、讨论节选部分的情节,用四字词语概括:板书:悲歌别姬(歌、泣——悲怆)儿女情长悲剧英雄垓下突围(溃围、斩将、刈旗)英雄气壮(时代、性格)乌江自刎(拒渡、赠马、赐头)慷慨悲壮末路英雄“天亡我,非战之罪”————执迷不悟(谬)《项羽之死》结构分析: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情节和细节: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三、评论项羽形象:“妇人之仁”失败⑴课后习题一: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一段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2、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比对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