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雷电颂》一.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2.诵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体会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以积极的态度树立远大的人生观。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复习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沫若”是他的笔名。四川省乐山人。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他著作很多,除诗歌外,还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二)感知课文内容1.解读题目“雷电颂”就是歌颂雷电的意思。是节选作者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此时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剧情简介:在七国纷争,战乱频繁的时代,屈原(楚国人,三闾大夫)看透了秦国吞侵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却遭到秦国宰相张仪与楚怀王的宠姬南后郑袖内外勾结.陷害。楚国撕毁了楚齐盟约,投降了秦国,屈原被囚禁。《屈原》全剧分五幕。依次是:《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2.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汪精卫投敌叛国,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杀害爱国抗日的军民,掀起了反共高潮。中国当时的现实与楚当时的现实有着惊人的相似。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3.读课后“参考资料”,了解历史剧《屈原》的大概内容:全剧分,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学生读)4.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雷电颂》的结构层次:分两层第一层(1—8段):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歌颂,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第二层(9—13段):屈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总之,诗人在文中借雷电勇猛和雷霆万钧的战斗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理想和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斗争精神及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浩然正气。5.写作特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的当权者。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2)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言气势拟人.排比.反复.夸张等。6.掌握字词(1)读准字音:睥睨(pìnì)鞺鞺鞳鞳(tāngtà)稽首(qĭ)迸射(bèng)雷霆(tíing)奸佞(nìng)笃信(dŭ)阿谀(yú)(2)解词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阴惨:阴暗悲惨。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叩头到地。阿谀: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四.布置作业1.字词各两遍,并记牢。2.背诵前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