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诗四首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课件播放钢琴曲《Kisstherain》,营造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同时,以此作为背景音乐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师: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师以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中的一段话导入。随着教师的深情导入,这段话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以画轴徐徐展开的形式在屏幕上慢慢展示。)师:这是作家、学者梁衡先生的评价。“两轴精品”都在我们这一册书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二、走进苏轼,感悟苏轼1.整体阅读把握全篇。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生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一遍课文?(生读。)师:文中有一个生字“荇”,还有一个多音字“柏”,他都念准了,非常不错!请注意“水中藻、荇交横”这个句子,“藻、荇”之间是一个顿号,停顿时间应该短一些。来,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生齐读。)师:同学们,要把课文读得更顺畅,更明白,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字词的含义。请大家认真看大屏幕,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准确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然后进行抢答。(课件展示。)(1)欣然()起行《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咏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孙权劝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3)盖()竹柏影也《童趣》:盖一癞蛤蟆。(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孙权劝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5)水中藻、荇交横()(提示: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师组织学生抢答。)师: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见到了哪些景物?生1:月光,还有竹柏的影子。生2:还有水中的藻和荇。师:请你说说“盖竹柏影也”的意思。生2: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师:什么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生2:水中交错纵横的藻、荇。师:现在你认为苏轼和张怀民见到了哪些景物呢?生2:月光和竹柏的影子。师:同学们,竹叶和柏枝为什么会投影到地上,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生3:月光的照射。(师板书:月。)师: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走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那个夜晚,细看苏轼、怀民夜游承天寺!2.寻友赏月。(课件展示。)寻友赏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生齐读。)师:同学们,在那样一个初冬之夜,苏轼本来是脱了衣服打算睡觉的,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夜游的兴致呢?生(众):“月色入户”。师:十月十二日夜,离一个月圆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想来那晚的月色一定——生(众):优美!师:如此优美的月色激起了苏轼夜游的兴致。你发现哪一个词语能够表现苏轼当时夜游的兴致很高?生1:“欣然”。师:你能读出这种喜悦、兴奋的感觉吗?(师指导生反复朗读,生再齐读,感受这种愉悦的氛围。)师:除了“欣然”一词外,这段话里,还有一些字词也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大家能找出来吗?生2:“念”。师:你觉得苏轼当时考虑的是什么?生2(看课文注释):找一个能够一起交谈取乐的人。师:这里的“乐”,你认为主要是指什么?生2:赏月。师:如果当时没有人能够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赏月之乐,那岂不是——生(杂):遗憾!可惜!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这句话读一读?(一生很有感情地朗读,且有意识地在“念”字后稍微延长了停顿,读出了心理活动的过程。)师:读得好!读出了知音稀少的憾意,读出了淡微低沉的喟叹!生3:我觉得“遂”字也表现了苏轼当时的急切。师:好一个“急切”!不假思索啊!还有一个字也能传达出这种急切的心理,是哪一个字?生4:“寻”。师:我们在寻找东西的时候,除了急切,还可能有一丝担忧,此时的苏轼,可能会担忧什么呢?生(众):担心张怀民睡觉了!师:那么怀民睡了么?生(众):没有。师:张怀民当时不仅没有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