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曹刿论战》教案教学目标:1、能对照注释,通过查阅工具书,通译全文,掌握重要词句。(A层)2、能阐述文章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A层)3、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说出人物的性格特征。(A层)4、能说出曹刿的战略思想。(B层)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不乏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同学们可以举出多少这样的闪烁着智慧的战例?举例: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个受到毛泽东同志盛赞的战例——长勺之战。在这场战争中,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齐国。二、初读课文,准确翻译课文。1、朗读课文。2、由同学自荐分别扮演曹刿和鲁庄公,有条件的话可以就文中某一段即兴表演课本剧。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3、同桌合作翻译课文(此段时间应充裕,其间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的一些疑难问题,对于一些重点字词应及时板书,在下一环节时重点强调。)4、全班交流、释疑(特别要注意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性活用字及古今词义变化字,本环节结束时可以尝试完成课后探究练习第三题。5、趁热打铁,背诵课文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背出课文第一段。(时间允许,可以当场默写,比一比看谁的背诵效率高,以此激发学生诵读优秀古诗文的兴趣。)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文中语句填空1、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2、曹刿认为战场上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是“”之时3、曹刿认为战场上发动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之时(三处分别填“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彼竭我盈”、“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第二课时一、分析人物性格结合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等,说说曹刿和鲁庄公分别是怎样的人。(A层)(分析人物,要紧密联系课文,可引导学生想象,曹刿在说此话,行动时,周围的环境如何有无反对之声?让学生深入课文情景,细细品味人物语言、动作,从而归纳出人物的形象。)曹刿:1、关心国事,为君分忧——齐国恃强凌弱,发动战争,鲁国虽无充分准备却决定迎战,形势危急,“曹刿请见”2、有自信心——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对备战条件认识充分——鲁国凭借什么条件抵抗强齐的入侵?庄公三次回答,前两次都被曹刿否决掉了,因为直到这时,鲁庄公都是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和神灵上,直到他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才加以肯定,这表明曹刿已经认识到战胜敌人必须依靠人民的道理。这个观点对于古人来讲,无疑是进步的,是高明的。4、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交战时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鲁庄公:1、对备战条件认识不充分——一度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护上。2、不懂战术,急躁冒进——战斗初始,齐师一鼓,即“将鼓之”,齐军刚败,即“将驰之”。3、能认识自身不足,善于听取他人意见——通过曹刿对备战条件的分析,不仅接受了曹刿从战的请求,而且让他直接参与战争的指挥,战胜后虚心向曹刿请教战略战术的采用原因。二、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曹刿论战”?(B层)(思考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样才能探讨文章如此布局的原因。)明确:本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杰出政治、军事才能,所以紧扣“论战”,纤细刻画曹刿言论(战前分析备战条件,战后分析获胜原因),而双方交战则写得言简意赅,这样安排,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文章主题更加突出。所以文章的题目叫“曹刿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