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岭市城南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1.6眼和视觉》教案[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知道眼的结构,知道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2]知道透镜及其分类,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3]能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成象的规律,并了解规律在生活中的运用。[4]知道人类视觉上的限制,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从而知道如何爱护眼睛和保护视力。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眼球模型、观察同桌的眼睛、凸透镜成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对眼睛各个部分的作用的分析、凸透镜成象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凸透镜成象实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随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学重、难点]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凸透镜成象规律、透镜的应用。[教学准备]眼球模型;光具座;手电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眼睛师:眼是我们重要的感觉器官。据统计,大脑中约有90%的信息来自于眼。你知道眼是如何看见物体的呢?先让我们学习眼的有关知识。眼的主要部分是眼球,解剖眼球模型:分析眼的各结构的名称。(角膜、瞳孔、晶状体、虹膜、玻璃体、巩膜、视网膜、房水等)结合下列实践,组织讨论分析各部分的作用。观察同桌的眼:(1)你能看到哪些部位?(除了瞳孔、虹膜[颜色]、巩膜之外,学生应指出眼险,睫毛和泪腺管)(2)观察虹膜和瞳孔:用手电简直照着同桌的右眼,留心观察,同桌右眼的瞳孔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说明在光亮的环境中瞳孔能(减少、增加)进入眼睛光线的量。虹膜的作用是可以控制的大小。同时填空:填写表1:眼的结构和功能复述眼的结构和功能。小结表l。由讨论中涉及凸透镜的知识,为引入下节课“凸透镜成象规律”埋下伏笔。名称功能瞳孔调节进入眼睛…………第二课时凸透镜成像特点初探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眼睛的有关知识,并且留下了一个问题——眼睛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本节课我们就来试着解决这个问题。这要从透镜谈起。透镜是什么样的?(学生可解决)让学生了解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学生可能会讲到用放大镜聚焦可以把一张纸烧一个洞,由此可让学生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的一种利用。)作图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则使光线发散讲解关于凸透镜一些概念:焦点(实和虚)、焦距等,使学生理解,并选择下列适当的词,填在每句空格里。(折射中间焦距边缘凹透镜凸透镜焦点变大)(1)透镜是用透明材料制成的,它使光以一定的方式发生。(折射)(2)两种主要的透镜是和。(凸透镜,凹透镜)(3)凸透镜最厚的部分是它的。(中间)(4)凹透镜最薄的部分是它的。(中间)(5)透镜中心与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焦距)(6)平行光线垂直凸透镜入射,会聚后相遇的一点,叫做。(焦点)(7)能使发光体在屏幕上形成象。(凸透镜)(学生可能并不知道,做如下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凸透镜成象实验给学生1个焦距是10厘米的凸透镜,做一个实验:请利用桌上的器材,组装成象老师演示桌上一样的一套装置,要求先固定蜡烛和凸透镜,只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承接一个缩小的清晰的象。并讨论下列问题:(1)象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称为象距(v),请问你找到缩小清晰的象时,象距是厘米。与1、2倍焦距有什么关系?(2)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物距(u),此时的物距是厘米。与1、2倍焦距有什么关系?(3)此时你认为所得到的象是实像还是虚象?为什么?在学生寻找缩小的象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也找到了放大的象,在最后的问题回答小结中可以点到,但本节课我们主要是解决这缩小的象的特点。实像和虚象是一个难点,要求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凸透镜成象的这一特点就是眼睛成象的原理。。小结:你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学生讨论小结,重点强调透镜的知识和凸透镜成缩小实象的一个重要特点)根据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强调:晶状体的曲度由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调节,从而改变整个折光系统的焦距f,注意视觉形成的部位。由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凸透镜能成一系列不同的象”结束本课,为下节课设置一个悬念,吸引和鼓励学生为下一节课积极作准备。第三课时凸透镜的成橡特点学生实验上节课很多同学发现了凸透镜能成各种不同大小的象,本节课我们就上节课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