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隆中对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课前预习:1.课前查资料,了解三国历史及知识。2.了解诸葛亮的简单生平事迹、东汉末诸侯割据的状况和历史背景。3.积累文言词语和出自本文的成语。相关课程标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历史、文化及作者;掌握生字词,疏通文意,了解隆中对的内容。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隆中对策的科学预见性。感受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3理解本文所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卓越才能;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难点:教材中涉及人名、地名、事件及背景。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具;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评价任务:1.理解文章内容,思考诸葛亮如何对天下形势作准确分析的。2.把握诸葛亮决策的科学预见性。3.虚拟对话,领略古人情怀。4.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言简义丰的语言。5.质疑探究,讨论诸葛亮是如何让刘备折服的。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1.导语:三国时期有一位“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的智慧人物是谁?(诸葛亮)对,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隆中对策的风采。(板书:隆中对司马光)2、走近作者、了解背景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教师指导学生展示课前积累的材料,并作适当补充)作者:司马光是时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体通史。它记录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的编年史巨著。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北宋《资治通鉴》)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二.自主学习(一).读准课文,初知内容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自行理解。2.自荐朗读课文,指生评价。(重点抓字音和停顿)3.投放幻灯片,强调重难点字词的读音或写法。儒生俗士由是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蹶吴会殆存恤民殷国富帝室之胄戎越汉沔乐毅4.根据老师的指导,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核心部分是一段才华横溢的对策,那么是谁在问?问谁?问什么?为什么问?是谁在答?(刘备问诸葛亮“君谓计将安出”中的“计”——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大计——消灭奸贼,匡扶汉室的大计刘备的话“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诸葛亮)(二)读懂课文,理解内容1.疏通文意要求: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遇到困难可借助工具书或与小组同学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点评,指正错误。步骤:⑴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⑵小组交流疑难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⑶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⑷重点强调以下字词。莫之许凡三往因屏人宜枉驾遂用猖蹶不可屈致备由是诣亮欲信大义于天下此诚不可与争锋(承认,同意总共于是,就应该失败招致,引来前去,到通“伸”,伸张确实)⑸强调下列特殊句式的翻译。①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句)②贤能为之用(被动句)③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④欲信大义于天下(状语后置句)⑤君与俱来(省略句)2概括内容,理清层次⑴.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写的内容。⑵.课文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明确:⑴.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做的回答,表现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干。⑵.第一部分(1):写诸葛亮远大的政治抱负,为下文做铺垫。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