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乳山市南黄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怀疑与学问》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把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2理解本文论证的层次及过渡句的作用。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4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教学安排:2课时教法、学法设想:本文是一篇观点鲜明、结构清晰、说理透彻的议论文。因此,我想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人手,既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反复朗读、主动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等方法和步骤,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怀疑与学问》。2.教师提问:这个课题,提示了本文的论题。那么“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好能举恰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们知道,哥白尼创立了地动学说,就是从怀疑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天动学说开始的;祖冲之作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杰出贡献,是由于他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富兰克林用一只风筝解开了雷电之谜,正是缘于他对闪电打雷是上帝在惩罚罪人的说法的怀疑。由此可见,做学问离不开怀疑的精神。那么作家顾颉刚认为“怀疑”与“学问”有怎样的关系呢?他是怎样来论证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这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二、整体感知:1.学生听读课文后自读课文,教师出示阅读思考题: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别是什么?分论点是通过哪个关键句找到的?(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1)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学习讨论过程中。)(2)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①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②分论点:a.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b.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在此环节中,尤其要注意鼓励学生。此外,在评价时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说让学生自评、互评等,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讨论并归纳:①事实论据: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c.听说“腐草为萤”。d.戴震善问的例子。②道理论据: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这个步骤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4.小结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第二课时三.探究赏析: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1.学生自渎课文。思考:课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师生交流:(1).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