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听歌曲《明月几时有》,大家对这首歌都很熟悉。歌词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与《记承天寺夜游》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描写月夜美景,都是苏轼的作品,并且都是在他被贬时期所作,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相似点,由这些相似点引入新课。二.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文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书法和绘画也自成一派,可以说是一位文学艺术大家。但他的政治生涯却非常坎坷,多次因为政敌陷害遭到贬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他被贬密州时期所作的,而《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他被贬黄州时期的作品。三.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朗读节奏。听录音后,同学先自由朗读,再请同学个别朗读,读时注意订正字音,然后全班齐读。读完后请同学们提问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回答后出示课件强化需注意的字词解释,并订正: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月色入户门户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遂至承天寺于是怀民亦未寝睡觉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竹柏影也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2.用简短的话说一说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说全时间,人物,地点,时间四个方面即可。四.分析课文景1.本文既然写了“我”与张怀民赏月的事,那当晚的月色究竟怎么样呢?找一找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这句话怎么翻译呢?一定要说明白,是月光照进庭院,庭院中才像积满澄澈的水这一点。3.这样的月色美不美呢?你觉得美在哪里?这里主要让同学各抒己见,最后结合课件归纳为:月色的特点是月光如水,月影摇曳。其中月光如水是静景,月影摇曳是动景,描写月色动静结合。月光是明景,月影是暗景,描写月色明暗交错。4.作者是怎么把月色写得这么美的?运用巧妙地比喻,形象,生动,传神的描绘出一幅恬静,灵动,皎洁,清雅的月夜小景。情1.通常文章写景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大家来找一找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这两句话怎么来翻译?对照注解,并不难翻译,让同学回答即可。3.这句话中,你是如何理解所谓“闲人”的?提示同学可以由浅入深理解,并且结合本文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经历来理解,也是主要由同学畅所欲言,最后归纳为:首先,字面意思是清闲的人,作者的自贬情绪。其次,具有闲情逸致的人,作者的自豪感。抓住赏月与看月的不同最后,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作者的自嘲。结合背景,作者不想闲,却不得不闲。4.结合对于“闲人”的理解,统揽课文,想象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提示同学找出课文中的对应语句或者词语,归纳为:欣赏月色的欣喜“欣然”遭遇贬谪的悲凉“闲人”自我排遣的达观虽然被贬心情郁闷,但仍然有闲情逸致约友人赏月这个过程体现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复杂和微妙。主要表达了作者一种既怅惘悲凉,又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并且豁达乐观是主要的。5.同学们再次读课文,读时注意体会文中蕴含的这种既怅惘悲凉,又豁达乐观的感情,并尝试着把这种感情读出来。现自由读,再齐读。五.教师小节今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欣赏了承天寺美妙的月色,并感受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当面对人生的坎坷和挫折,他没有郁郁寡欢,一蹶不振,而是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寻求自我排遣,执著只求美好事物,潇洒豁达的看待人生,我想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佩并且学习的。六.课后拓展同学们正值花季,今后的人生道路还很漫长,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你会如何面对呢?引导同学们在遇到挫折时,乐观向上,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七.作业1.体会《记承天寺夜游》和《水调歌头》的感情表达有何异同?2.思考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你将如何面对?任选一题,把自己的观点写成一篇二三百字的小段文。反思:1.为了让学生更透彻的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我想可以把作者在政治方面的情况再介绍详细一些。2.设想还好,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与同学的互动做得还不够好,课堂气氛的调动还很欠火候。3.我觉得自己对于写景语句和抒情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