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差班车麦秸》第1课时教案课题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指出本篇小说的三要素过程与方法理解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及发展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主人公在不同阶段思想性格上发生的变化。教学重、难点细节描写的作用。名人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简介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是一篇抗日题材小说。作者简介:姚雪垠(1910—1999),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姚冠三。因家贫,只读了三年小学。其作品《李自成》1976年出版的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二、检查预习1、字词障碍喷嚏(tì)擤(xǐng)麦秸(jié)歼(jiān)灭绰(chuò)号拭(shì)分泌(mì)颤(chàn)抖毡(zhān)帽枪毙(bì)冷峻(jùn)掘(jué)发瘪(biě)碍(ài)事瘫痪(tānhuàn)倒霉(méi)舐(shì)饱嗝(gé)噙(qín)瞟(piǎo)谩(màn)骂忌讳(huì)规矩(ju)患(huàn)难羞涩(xiūsè)窘(jiǒng)胆怯(qiè)茶盅(zhōng)感慨(kǎi)享(xiǎng)福掠(lüè)过弧(hú)线哽咽(gěngyè)霹雳(pīlì)诌媚(chǎnmèi)2、词语注释[枯燥]单调,没有趣味。[自告奋勇]主动要求承担某种艰难工作。[抱怨]心中不满,埋怨。[心不在焉]思想不集中。[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出其不意]乘对方没料到就采取行动。3、形近字辨析燥:音zào,作“干”解,可组“枯燥、干燥、燥热”等词。躁:音zào,作“性急,不冷静”解,可组“急躁、暴躁、戒骄戒躁”等词。三、整体把握指出本篇小说的三要素:1、人物: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2、环境:抗日战争时期北方农村。1、指出本篇小说的三要素。3、情节: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由地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来”):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第二部分(从“一个寒冷的黄昏”到“点着等我睡不惯。啊,你抽吧!”)写与“差半车麦秸”初到部队时的情景。第三部分(从“对于集团生活渐渐习惯了”到“他就受了沉重的枪伤”):写“差半车麦秸”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逐渐改掉坏习惯,不断进步。第四部分(从“一个月色苍茫的夜晚”到结束):写“差半车麦秸”为革命英勇战斗,光荣负伤。四、分析人物1、“差半车麦秸”初到游击队时,思想行为有哪些特点?后来他发生了哪些变化?讨论归纳:参加游击队前,他憨厚,质朴,善良,有着愚昧落后、狭隘自私的习气;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不断进步,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小说通过这几件事来表现,当我问他:“你为什么加入我们游击队?”他说:“为啥不加入呢?你们都是好人啊,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他有着朴素的民族感情。为了节省一点香油,弄出了乱子,表现了他的质朴和愚昧。他认为,干革命总可以为自己捞点好处,拿老百姓家的一根牛绳这件事表现了他有着自私的习气。他改掉了说土匪黑话的恶习,习惯了“同志”这个称呼,从有些胆怯到主动要求当探子。从一字不识到会认三十个字,最后成为一名勇敢的革命战士。2、他思想行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代表意义?革命同志对他的关心和帮助,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理清小说的情节3、“差半车麦秸”初到游击队时,思想行为有哪些特点?后来他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形象展现了广大农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的向往、对侵略者的仇恨。板书计划勾勒人物:提出绰号勾画轮廓制造悬念详述人物:交代身世加入队伍陋习闹笑落后农民丰满人物:同志帮助改正陋习思想进步勇敢战士赞颂人物:英勇战斗光荣负伤无所畏惧憨厚朴实痛恨侵略者热恋家乡没变胆小自私变得觉醒勇敢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