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选读》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选修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或开展课题探究、课外活动,以理解教材,加强文化积累,同时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究问题的思维习惯,形成探究能力,实现选修课程的目标。下面以苏教版《〈史记〉选读》为例,介绍在选修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式。一、课堂问题探讨类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以教科书中的课文为研究对象,在课堂中对单篇课文进行探究,或者整合几篇文章,或者就教科书的某一专题进行探究,或者借助课外拓展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单篇类的研究性学习。学习《淮阴侯列传》,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就提出过一系列问题,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例如:韩信是西汉初年第一个被杀的功臣,对其死因众说纷纭。韩信到底因何而死呢?围绕着这个大问题,我们进行以下的探究。1.回顾韩信生平,从韩信个性方面理解韩信之死。一个人的个性往往影响了一个人的一生。列传的开头写了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三个小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韩信是一个怎样个性的人?这些个性与韩信之死有什么关系?2.师生共同研读课文,从文本的角度理解韩信死因。(1)韩信在死之前有什么反应?刘邦在韩信死后有什么反应?如何理解他们的反应?(2)关于蒯通游说,补充《淮阴侯列传》记述的相关内容,读完思考:你认为韩信对刘邦是否忠心?(3)文中写韩信谋反,你觉得司马迁的写作有没有可疑之处?为什么要写刘邦抓蒯通之事?3.师生共同研讨太史公评论,思考司马迁对韩信之死的看法。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是否有言外之意?有一个版本把“不亦宜乎”改成了“不亦惑乎”,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4.学生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下内容:《史记》其他篇章(《陈丞相世家》《萧相国世家》)中有关韩信的记述;古人对韩信之死的评述(归有光、李笠、梁玉绳的评论,韩信墓前的对联等);今人对韩信之死的评述。师生共同总结“韩信死因”。这是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通过这样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的思维品质,把思考引向深入。专题类的研究性学习。教材安排了七个专题:“司马迁其人其事”“《史记》的体例”“《史记》的史家传统”“《史记》的理想人格”“《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史记》的叙事艺术”“《史记》的影响”,研究性学习就可以针对这七个专题目标展开。也可以自己设立专题,如“春秋战国风云人物”“秦汉风云人物”等等。课堂问题探讨类研究学习是立足于课堂的探究,在课堂探究的基础上向课外拓展,逐步走向综合,所以,一般程序是:课堂教学-课外拓展-课堂交流。二、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活动,它将学习《〈史记〉选读》》时产生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后,以菜单的形式,让学生结成小组,自由选择课题,然后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并展示交流。课题研究不以单纯的拓展知识为目的,而强调围绕课题的小组合作与探究。用心爱心专心苏教版《〈史记〉选读》》专门列了一个专题“研究《史记》”。从“揣摩文本”“探究思想”“比较研究”三个方面列出了23个研究的话题。这些话题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这些课题涵盖面广,指向明确,很适合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学习中师生还会生成许多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来自学生的学习过程,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学生有兴趣作进一步的探究,因此我们应当把这些问题转化成课题,指导他们进行研究。如学习中学生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司马迁写《史记》离他的前代有许多年了,他写的人物的言行声色是真实的吗?◆《史记》重视“实录”,为什么作者对有些人还使用了讽刺的手法?◆历史人物一生可写的大事情很多,为什么司马迁还要写他们童年与少年的事?◆司马迁忍辱偷生,为什么又赞美屈原的以死明志?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转化为研究性小课题:《史记》中“实录”与“创作”的研究;《史记》中运用“讽刺”艺术表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