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两种电荷教案教学目标: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2.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了解原子结构及元电荷e=1.6×10-19C。4.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5.通过对电荷的初步探索,培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教学难点:为什么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皮、丝绸、橡胶棒、玻璃棒、验电器。教学过程:一、导入课程多媒体展示多姿多彩的电世界引入。二、新课教授(一)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1.问题:(1)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为什么会随着梳子飘起?(2)冬天,晚上脱化纤衣物时,会看到点点火花,这是为什么?2、猜想: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说出你猜想的理由。3、验证:学生用塑料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吸引碎纸屑,验证猜想。4.教师演示:(1)毛皮与橡胶棒A摩擦,A能吸引碎纸屑,说明橡胶棒A带电.――规定为负电荷(positivecharge).(2)丝绸与玻璃棒B摩擦,B也能吸引碎纸屑,说明玻璃棒B也带电.――规定为正电荷(negativecharge).摩擦起电: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是带电体的一种性质.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判别一个物体是否带电.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多媒体演示.(1)A与A作用;(2)B与B作用(3)A与B作用――相互吸引.分析:①A与A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同,相互作用时互相排斥;B与B所带的电荷性质也相同,相互作用时也互相排斥.同此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②A与B作用时,互相吸引,说明A与B所带电荷不同,由此也说明世界上至少存在两种电荷.③通过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各种各样的带电体去与A或B作用发现,凡是与A吸引的就必与B相互排斥,凡与A排斥的就必与B相互吸引.这些大是事实说明,不存在第三种电荷.因此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4、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方法一: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检验。方法二:用检验仪器——验电器①验电器结构:②检验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练习:头发为什么会飘起来?5.电荷量及单位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量的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为C.(二)原子的结构元电荷1.原子结构认识历史(学生自读教材料P99原子结构元电荷).电子电荷量是最小的,我偿把最小的电荷叫做元电荷.E=1.6×10-19C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都是元电荷e的整数倍.2.原子的电中性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下电荷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三)电荷的定向移动(四)典例分析例:甲,乙,丙,丁四个物体,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是:丁吸引乙,乙排斥丙,丙吸引甲,已知丁带正电荷,则甲.乙,丙各带什么电荷?分析:丁吸引乙,丁可能带正电荷或不带电,但乙又排斥丙,则乙、丙必带电,可知乙丙均为负;丙吸引甲,则甲带正电荷或不带电。答:甲带正电荷或不带电、乙带负电荷、丙带负电荷(五)练习1.把一个带电体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排斥,则这一带电体的带电情况是.2.用带电体去靠近吊在细线上的通草球时,发现通草球被带电体吸引接触后立即离开.试解释这一现象.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外壳3.金属钠的原子核带有23个元电荷,它的原子核外有个电子,总共带了库仑的电荷,金属钠对外是否显电性?为什么?(六)小结1、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原子结构、元电荷e=1.6×10-19C。4、电荷定向移动及导体和绝缘体。(七)板书设计5.1电荷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3.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