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杨修之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沉吟、班师、谮害、惑乱、对答如流、适、数”等词的词义。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自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德育目标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学习者特征分析】本人所教班级学生虽系我县城镇初三年级学生,会熟练上网的学生不多,学习基础中等偏上,对信息技术把握能力一般。【文本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点分析】本文节选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相关的电视剧、连环画等学生大多看过,用学生熟悉的影视插曲或照片等整合到教材文本中能充分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链接到网上丰富的资源,可以让学生了解他们在一般的书本上了解不到的相关的历史和文学知识,逐步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习变得主动、深入而有趣。【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小说中的名著,是根据《后汉书》《三国志》《三国志评话》以及某些传说,经过作者综合加工,创作而成的。《杨修之死》选自第七十二回,它介绍了魏蜀汉中争夺战的最后阶段曹军撤退前的情况,记叙曹操杀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教读本文,应在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分析探究杨修的死因,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方法以竞赛式教法为主,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展开文言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思维品质,鼓励他们独立探究,大胆发言。另外,运用赏读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体会插叙的表达效果;运用拓展延伸法,联类引申,反观自我,从杨修的悲剧中吸取教训,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课件设计、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曲、照片、电子图书,联网的计算机、投影仪、话筒等。课件设计:课件为PPT课件,共有22张幻灯片。第1张课题、第2张课件简介(目录)、其他依次是:“杨修之死”视频、读诗猜人、导入课文、教学目标、作家作品简介巾帼须眉大比拼、男女生必答题、抢答题、整体感知、精彩辩论赛、总结发言、杨修死因拓展延伸、友情链接等。【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杨修之死”的视频片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之后,让学生一起读诗猜人:聪明杨德祖,时代继簪缨。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读诗后思考:这首诗写的人物是谁?讲了什么样的内容?(学生点击视频画面,观看视频,其他幻灯片单击一下鼠标左键即可)这首诗评价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杨修他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杨修之死》。再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二、介绍作者和《三国演义》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学生听示范朗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或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