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说课稿《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从而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为: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信息并能口头表达的能力。通过品读杨修曹操的言行,结合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内容的把握上,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发表一些独特感受,但学生们往往只追逐情节,不懂如何深入挖掘情节背后的涵义。因此我的教学紧紧围绕“真知”两个字,第一:哪些事件中体现杨修的真知。第二:通过杨修的言行,体会是真的“真知”吗?让学生深入地感悟杨修的恃才放旷,探究被杀的真正的原因。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便成了课堂的主人,才有了个性的阅读实践,为下一部分辨析杨修之死,谁之过奠定了基础。最后的拓展迁移部分,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真正做到“真知”。课后反思:1、在时间的把握上不够理想。整体感知,让学生概括真知体现在哪些事件上时花费时间较多,以致在后来的拓展感悟,给曹操或杨修提建议时间较紧,没有给太多学生展示的空间。2、在感知杨修的几件事时,我是让学生说,然后教师出示总结概括,其实这部分可以教师先出示个示范:如“破译鸡肋口号”,然后学生以此为例,概括剩下的事件,既节省了时间,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