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二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1北师大版二、作品作息这篇文章选自1997年3月5日《人民日报》。1988年4月,正值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开之际,邓颖超观花后三次口述,由身边的工作人员记录下来。这是一篇追忆性的文字,由西花厅的海棠花触发对过去有关人物和事件的回忆,把已经逝去的情景再现在我们面前。文章朴实自然,情真意切。三、相关知识《周恩来传·革命婚姻》摘录在这个时刻(指1925年在广州),坚定的小小的热情洋溢的邓颖超再一次闯进了周的生活(这是他们四年多以前在周乘船去法国时分别以来的第一次见面)。她是作为参加国民党代表大会的代表从天津来的,她在政治上的双重选择比周做得更加出色——共产党人都被要求作这种双重选择。但是在他们的私生活中是没有双重选择的。几天之内,他们就悄悄地、毫不张扬地结婚了。他27岁,她21岁。对他们两人都重要的是,当许多中国人仍然遵从他们父母的安排而结婚时,他们则是自愿地,热情地和不受别人支配地互相选择的。他们免除了正式的婚礼,但当着朋友们的面重述了进步同志们所说的“八个互相”,即互爱、互敬、互助、互勉、互商、互相照顾、互相信任和互相谅解。正如情况所证明的,他们是少数几对能遵守誓言的共产主义夫妇中的一对。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在中国公众生活中最成功、最忠诚和最持久的婚姻。这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是两个具有相似出身与相似思想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的终身结合。邓于1903年或1904年出生于河南省,虽然她的父亲原本来自南方的广西。像周一样,一位中国的传记作者说她出身于“破落的书香门第”。她的父亲突然去世了,所以邓又像周一样,缺乏一个父亲般的人,在青少年时期依靠一位与她同性的长者。她是独生女,是在母亲十分严格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她的母亲是一位有教养和有决心的妇女,在显贵人士的家里当家庭教师,后来周也可能受到她的影响。母女两个移居到天津的法租界,在那里邓的母亲靠她当家庭教师的薪水,使她的女儿受到了相当好的教育。1915年,邓进入天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她聪明,但并不突出,在学校里常常名列前十几名。她活跃,雄辩,开朗,具有坦率和开诚布公的性格,据说这是中国中原人的特性。在12岁尚未成熟时,她就参加了反对日本人向中国提出要求的学生运动。她后来说,她在两年内就“完成了学校布置的整个八年的学业”,但由这种努力带来的疲劳,使她最后得了肺结核。“我最感兴趣的课程是地理、历史、音乐、物理和中国语文。我不喜欢缝纫。”在离校前一年,她积极参加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邓回忆说:“我们把男生和女生分别组织起来,因为要他们一起行动太难了。我们的组织是女界爱国同志会,我们同男生们合作其中之一就是周恩来。”但邓在晚年承认,作为学生,他们的某些行为太过火了。“要在情绪激昂的情况下学习是不可能的,而抗日情绪是如此之高,致使我们赶走了一名日本教师,并毁掉了他的教科书。我现在认为,这一行为是不正确的,因为要同日本人斗争,我们就必须学习日语!”1919年秋天,“觉悟社”成立了,这就是这对未来的情侣首次邂逅的地方。一位中国作家解释说:“当时,周恩来是一个漂亮的年轻小伙子,而邓是一个受人爱戴的姑娘,她活跃在几乎所有的宣传和示威游行活动中。在社里的经常接触,使他们的相互钟爱之情不断增长。”1919年10月,在天津,这对情侣又站在抗议的最前列。邓承认,他们使用书本里的一切计谋来鼓动革命。“我们激励人民来拯救国家,推翻那些出卖中国的人。我们一边说一边哭,听众都被感动了。”邓还领导一个讲演团,他们到处奔走,散发激进的学生报纸,其中包括周所编辑的报纸。1920年夏天毕业以后,邓加入了北京一所私立学校的教师队伍。她未能出国去同周相聚,因为她的母亲失业了,她必须供养她。据说,是邓首先爱上周的。一位后来对他们两人都很了解的德国女人王安娜认为,邓相貌平常,因此,周明显地看重“她的内在品质更甚于她的外貌”,但那是在长征之后,长征使她大大地见老了。邓后来反省说:“我一方面痛恨旧式婚姻,另一方面也不同意所谓自由恋爱的思想。”她感到,年轻人对这些事情了解得很少,所以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