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导案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2.了解《战国策》。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德育目标: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导学重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导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知识链接:1.《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3.齐威王,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预习导学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相关文学常识。2.读通课文:①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②画出不认识的生字。③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3.读懂课文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重点字词做好标记。4.预习检测(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皆朝于齐(cháo)形貌昳丽(yì)朝服衣冠(zhāo)(guān)孰视之(shú)窥镜自视(kuī)谤讥于市朝(bàngcháo)期年之后(jī)邹忌(zōu)间(jiàn)进(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皆以美于徐公(认为)形貌昳丽(光艳美丽)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齐王纳谏(采纳接受)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孰视之(同熟仔细)何能及君(比得上)私我(偏爱,动词)客之美我者(以…为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期年之后(满一年)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王之蔽甚矣(受蒙蔽)皆朝于齐(朝见)旦日(第二天)与徐公孰美(谁)窥镜(照)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间或,偶而)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能谤讥于市朝(指责别人的过错)(讽刺)(3)通假字:孰视之孰通熟,仔细(4)《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年代)刘向(人名)编写的一部以记言为主的是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代各国谋臣策士言行,该书善于剖析事理,叙事生动,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导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