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悔的边缘》(1课时)课前预习:1.把握故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理解悬念、对比等手法在塑造情节、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3.树立人与人之间真诚信任和乐于向善的情感。4.培养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教学重点:把握作者如何层层推进人物心理教学难点:悔的多层次理解评价任务: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3.理解悬念、对比等手法在塑造情节、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3.树立人与人之间真诚信任和乐于向善的情感。4.培养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教学过程:情境导入:面对摔倒在地的老人,路人一面表现旁观冷漠,另一面则怕说不清楚想扶而不敢扶,如何让社会停止冷漠,重修社会信任,相信《悔的边缘》一定会带给每位同学对人性对社会的感悟。二、多媒体展示课题和教学目标板书课题:悔的边缘三、释题题目能否改为“悔”?和“悔的边缘”有什么不同?(不能。“悔的边”不仅表现了“悔”,还表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它是两种不同思想的碰撞,在两种思想之间徘徊。)四、预习展示: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发表、出版。2.读准字词熙攘(xīrǎng)穿梭(suō)执拗(niù)栅(zhà)栏嚅动(rú)岔口(chà)煞车(shā)大厦(shà)奢侈(Shēchǐ)颀长(qí)浓酽(yàn)五、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自主完成下列问题:1.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明确:一位老人热情地为一位陌生的年轻人带路引发一系列碰撞的故事。(1)老人遇见年轻人问路。(2)老人热心的为年轻人带路。(3)回家路上的反思。2.小伙在老人如此信任的举动中产生了一种什么心理?老人知道钱包被小伙偷走后心理如何?找出人物心理层层推进的关键词。明确:自责后悔在悔的边缘徘徊;丝丝悔意,在悔的边缘徘徊“他心想”“他本想”“怎么回事?”“冲动”等3.两人都有过后悔的心理,他们各为什么后悔?明确:年轻人良知未泯奉还钱包老人好心相助遭人偷窃4.叙述故事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悬念、对比5.悬念的设置有什么作用?明确:使故事情节更能吸引人。六、合作学习:1.在短暂的徘徊后,两人的心理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不悔小伙继续偷窃报复社会老人助人无错多做好事2.你怎么看待这两个人最终不悔的行为?(各抒已见)3.通过这一故事,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些什么呢?明确:人与人之间应真诚信任、乐于向善4.比较阅读:请回顾我们前边学过的两篇课文,他们都和礼物有关,如果把老人的行为也看作是礼物,他的礼物送到了吗?明确:《麦琪的礼物》中的主人公送的是深挚的爱情,夫妻俩把最宝贵的财物卖掉,当发现为对方所购礼物都成了无用之物时,才互相欣赏。《艺术品》中主人公送的是非世俗的艺术品欣赏观,医生、律师和演员将裸女烛台转让,都是因为他们对女性的肉体有着难以启齿的顾虑。所以萨沙的礼物没有送到。本文中的老人送的是十二分的善意,他的礼送到了,也许以后小伙子能够改悔。七、拓展延伸材料一:2008年8月21日郑州一大学生扶起一位老太,老太当时称被撞伤腰,送至医院却被认为是撞到老人的“原凶”大学生极力辩解,老太家人仍不相信。2009年12月28日法院判学生赔偿老太7.9万元,并称因不能判定双方责任各负担一半。近日杭州一八旬老人当街倒地,很多人围观却不敢上前搀扶。现场还有人“善意”提醒“别去扶,当心赖上你到时后悔都来不及了。”这是1月9日下午4点左右发生在杭州南宋御街上的一幕。材料二:报纸上曾经登载过这么一件事,一位父亲千辛万苦为儿子筹足了上大学的学费,不慎在途中被跟他们聊得很投机的小伙子偷走了。父亲凭着在聊天中对小伙子的了解,认定他偷钱是有苦衷的,一连几天到被偷钱的地方,用纸与小伙子沟通,再三表明对小伙子的信任,恳请小伙子把钱还给他解燃眉之急。结果那小伙子真的把偷去的钱寄回给他,并说明是被他的信任所感动。结合课文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八、教师总结二千多年前的孔孟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孟子也提出“性善说”。我想,人与人之间如果能互相信任、以真诚感化他人,社会才能真正达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