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依据新课标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伏尔泰对人类历史的卓越贡献,尤其是他在思想史上的贡献。过程与方法: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情感态度价值观:朗读练习,在朗读中受到自由、平等、和谐、和平、正义等思想的熏陶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制定的教学重点为:教学重点1、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2、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教学难点学生对时代和思想背景的陌生,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因而很难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很难激起感情共鸣。(解说:本课教学目标、重难点的设计依据是:1.学生对伏尔泰及雨果所处的时代不熟悉不了解国情,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2.作为一篇演讲,本文诗化的语言风格,澎湃的激情浪潮和闪耀的思想光辉,使它成为朗读教学的难得材料,要把朗读的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理解、欣赏精彩的语言和澎湃的激情。)学情分析: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讲述伏尔泰的故事,聚焦于伏尔泰为弱势人群呐喊、奋争的正义行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2、查找资料,了解浪漫主义、启蒙运动的含义。3、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教学方式:朗读、置疑、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辅助用具:多媒体课件、朗读录音带创设情境: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有志之士他的骨子里的灵魂会是什么样的?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伏尔泰的伟大贡献;理清思路,把握大意。一、设疑导入,激发探究兴趣伏尔泰逝世已经一百多年了,可百年之后人们还在纪念他。雨果说,他是永生的。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这首诗中也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种矛盾关系是如何转化的呢?文中还说,“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伏尔泰,一个响亮的名字,他的光芒来自哪里,又撒向何方?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讲述伏尔泰的故事。(结合练习四)二、走进伏尔泰,与名人零距离(学生交流。老师课前也作些案头准备。)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生于巴黎一个公正人家庭。学过法律,经过商,当过法庭书记和外交官员。知识渊博,著作丰富,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近百卷之多。(《用书P50》)讲述伏尔泰的故事:卡拉事件、伏尔泰之死。(《用书P51-52》)(解说:这两项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名人零距离,为认识伏尔泰的伟大贡献作准备。)二、调动积累,实现资源共享1.启蒙运动(《用书P53》)欧洲十八世纪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文化教育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学技术,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为的基础。首先起于英国,次及德、法、俄、意等国,尤以法国声势最为浩大;因其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故名。2.关于雨果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3.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它的基本原则是通过表现理想来反映现实。即将理想的生活当作直接的描写对象,展示出一个存在于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补现实的不足。表现手法往往比较奇特,情节曲折离奇,语言热情奔放,格调高昂激越(解说: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雨果创作风格,课上交流,实现资料共享。)三、朗读练习,感受课文激情1、导读:《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良知的呼唤。那么,我们朗读这篇演说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呢?(启发学生回顾第五课学习时所讲的演讲知识)2、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