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岩峰中学八年级物理电流与电路让电灯发光说课教案新人教版一、课程标准分析:1、通过实验了解电路的组成,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形成电流概念。逐步培养分析归纳的实验能力,团结协作的实验操作意识。2、了解电路三种状态;认识开路的原因和短路的危害。3、会初步阅读电路(实物图与电路图),知道元件符号,运用符号正确规范画电路图二、教材分析:教材总体遵循从实验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层层深入,由简入深。由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分析,本节教材可大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电路部分,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了解电路的四个组成部分,领会知道各部分的作用,在探究中进一步形成电流的概念与意识,此外教材还适当介绍各种生活中常见的新型电源和开关等。第二部分为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过实验与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电路三种状态,尤其要知道开路的原因,认识短路的危害,第三部分为电路图部分。让学生记住常用元件的符号,会初步阅读电路,会规范准确的画电路图。三、教法分析:教学中主要通过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知识,享受乐趣,并树立实验意识。第一部分,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动手,把简单的电路连接起来,让电灯发光。接着在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老师提出问题,分析总结出电路四个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在《加油站》中,联系电路,认识电源的两极,并运用多媒体采用类比法、图像法、模型法让学生知道电流的形成与电流的方向,初步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电路三种基本状态,也可以通过实验,结合生活实例与经验,让学生认识它们,尤其要知道开路原因,并深刻认识短路的危害。最后一部分通过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记忆力让学生阅读电路元件符号表,记住电路元件符号,引导分析阅读实物图,在这基础上会正确准确规范地画电路图。注意画图的注意事项,并通过练习巩固。四、学法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参与实验,通过实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养成手脑并用的科学习惯,提高实验能力。在第一部分中,第一次接触电路应克服“怕电”的心理,大胆参与实验当中,并学会交流讨论从中获得电路组成及各部分作用。但同时要让自己逐步树立科学操作意识。在老师引导下发挥自身想象力。认真观察模型,勤于思考,初步形成电流概念,对于其他各种各样电源开关应联系生活,加深认识。在第二部分中也不能只停留在实验与理论上,应结合各种生活事例与现象,认识三种状态,尤其是开路与短路,在最后一部分里,运用自己的阅读能力,记住各种元件符号,在老师引导下逐步学会阅读实物图和学会规范正确画电路图。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路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元件的作用;2、认识电流的概念;3、认识电路的三种基本状态,尤其是开路的原因及短路的危害。4、记住电路元件的符号。5、会画电路图。6、会读简单电路。7、初步学会连接电路,树立安全规范科学的实验操作意识与技能。(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猜想问题(发现问题阶段)到探究实验(解决问题阶段)知识形成过程。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3、运用感性的思维方法逐步培养抽象的思维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实验中感受探索科学知识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忍受失误的迷惑,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2、学会与人协作,共同克服困难的学习态度。3、感受电的作用从而树立热爱科学与生活的人生价值观。六、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一)重点:1、初步形成电流的概念与意识;2、初步学会阅读分析实物图;3、学会根据要求正确规范的画出电路图;4、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二)难点:1、学习阅读分析电路,(包括电路图与实物图)。2、会画电路图。3、通过实验,初步养成手脑并用的实验习惯和能力,树立安全规范的实验操作意识。七、主要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2、理论联系生活实际;3、模型法;4、图像法;5、类比法;6、分析归纳法;八、教具准备1、初中电学实验仪器组(15套,其中学生分组14套,老师演示1套)。2、小灯泡35个(总共14组,每组各备1-2个灯泡)。3、导线若干。九、教学过程:(一)复习与导课:先复习上一节的电荷的知识,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