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孟子两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教学目标一、积累文言词语。二、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的写法。三.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重点积累文言词语。难点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的写法。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导学过程学习过程一、导语设计以孟子名言导入。二,资料助读介绍孟子与《孟子》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搜集孟子名言警句。学生展示自己搜集成果。明确目标:一、积累文言词语。二、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的写法。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3)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三.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合作学习: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小组讨论,质疑、解疑。同桌之间讨论、交流学生讨论,然后展示交流成果。利)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六、总结升华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教师明确,也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学生反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七、布置作业。教学札记因为注释很详尽,所以我在上课时没有逐字逐句地加以翻译,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小组探究解决。然后我注意就四种语言现象加以强调,课堂效果不错。学生也能当堂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