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设计说明:1.《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它线索明晰,感情真挚。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清理线索:环境不平凡——形神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2.朗读,以感知文本;摘录,以进入文本;对话,以探究文本。◎教材分析《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写于1941年,作者成功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通过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感知课文内容。2.理清层次,把握文章思路。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味文章富有感情的语句,赏析关键语句。4.学习象征、衬托、对比等手法及排比、反问的修辞方法。◎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感受作者含蓄而奔放的感情。2.学习象征、衬托、对比等手法及排比、反问的修辞方法。一、以检查预习导入新课学生交流预习作业——“我了解的茅盾”。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扫除字词障碍。并注意下面的问题: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脑海里浮现出了哪几幅画面?听后归纳:“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或曰“敌后抗战图”),三幅图画,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都能给人以情感激发和思想熏陶。三、品读课文,赏析美图步骤一:赏析“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1分析:印发《现代汉语词典》对“毛白杨”的解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写白杨的段落,反复诵读,和印发文字作比较阅读,然后,把自己的体会、见解以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突破理解重点:“象征”的特点。2拓展:欣赏歌曲《小白杨》,进一步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3运用:用象征手法,按照下列格式说一句话。我由想到了它象征了4联想:和平时代的今天,你认为白杨树可以象征哪些人的精神呢?为什么?一分钟口头作文。步骤二:赏析“高原风景图”,分析衬托手法的运用。屏幕显示问题:1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内在气质、象征意义,在文中5~8小节都写出来了,那么文章开头写高原景色是不是多余?2作者为什么既写黄土高原的无边无垠、坦荡如砥,又写它的单调、令人恹恹欲睡呢?引导使学生明确:1屏幕显示一个白色色块,把它分别放在白色、灰色、黑色三个色块中,体会灰色对白色的正面衬托和黑色对白色的反面衬托,进一步理解单调、令人恹恹欲睡的黄土高原作为白杨树的反面衬托的作用。2屏幕显示汽车在高原上奔驰的图画,先是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显得有点单调,突然出现一株或一排白杨树,进一步体会衬托的作用。四、赏读课文,美点寻踪点拨: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的,能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语句语段等。五、朗读课文,感悟升华六、布置作业1.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学习工具书有字典,有词典,我想也应该有“句典”。这节课我们品读了美文《白杨礼赞》,课后大家每人从文中选出一句或几句话,整理在卡片上,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借助资料,写出你所选句子的注解。大家的作品集在一起,不就成了《白杨礼赞》的“句典”了吗?示例:“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起笔一句,直点礼赞对象,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实在”一词充满了情感,“不平凡”点明了中心,叹号表达了丰富的情感。2.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