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过程与方法: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重点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难点对论证方法的理解。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是先秦诸子散文,其教学要求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板书设计鱼我所欲也《孟子》主题:舍生取义人性本善论证方法:道理举例对比比喻导学过程学习过程一、导语设计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二、资料助读1.介绍孟子。2.“性善论”的要点:了解作者及其性善说。明确目标任务:1、掌握“欲、舍、甚、恶”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正确分析并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3、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点评。多媒体显示:字音:(1)不为苟得也(wéi)(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wéi)(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停顿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2.学生齐读课文。3.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1.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2.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合作学习: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教室检查重点字词掌握情况。点拨。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多媒体显示:(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选若干名同学回答明确:(1)“辟”通“避”,躲避。“辩”通“辨”,辨别。“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乡”通“向”,从前。(2)是:这种;这种做法。为:宁愿;为了;接受。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学生讨论:明确小组合作探究,展示探究成果。学生讨论。成果展示:拓展延伸,接收思想教育。。总结反思于:比;对。四、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五、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六、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