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材与学情分析: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四单元第一课,属于“关注科学”单元。这个单元以求知和读书为主题,有三课四篇文章都是阐述求知欲读书问题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教益。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无查阅除课本、教辅以外更多的资料的习惯,致使知识面较窄,思维较为狭隘;而议论文学习又比较枯燥,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教授本课时,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化枯燥为生动,化呆板为灵动,还课堂以活力,尽量使议论文教学多一些生机,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和口语交际的相关要求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积累词汇并学会运用;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3、了解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能力目标: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情感目标: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教学目标1.了解看问题因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2.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方法:引一个具体实例,并作简要分析后引出。3.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重点在于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以及运用摆事实论证的写法。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完成。2.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补充举生活实例加以分析完成。3.既然人人都有创造力,为什么有了成了科学家、发明家,而有的人却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这是学习时,可能产生的疑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对课文第12、13节的内容进行分析,甚至可以补充一些事例来加深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投影仪。师生互动活动设计l、学生自读文章,了解大意,思考论证的中心及论证方法。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完成学习“重点”和“难点”。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日常生活中,事物千姿百态,变化多端,要准确地认识它们,就需要打破思维定势,不断更新观念。本文作者对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的一种思维模式:“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提出质疑,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人折服。本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作者的这种论理方法。(二)整体感知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了人们的认识问题,再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再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的问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思路清晰、举例典型,有说服力。(三)教学过程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本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后明确:论述的中心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段落层次提纲:(1)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3段)(2)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其所引发的创造力(第4~8段)(3)论证怎样拥有创造力,提出论点(第9~13段)2、学生细读课文,投影思考题,讨论分析,完成“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明确:(1)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明确:(2)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的。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