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一、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生活中的许多成像问题。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原理。(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三、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四、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五、教学用具演示用:平面镜、投影片学生用: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支架、白纸、刻度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播放一些与平面镜有关的视频:水面“倒映”岸上的景物;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能见到的现象,这是什么现象?——平面镜成像。1、认识平面镜提出问题:大家思考一下,我们所说的平面镜只是我们生活中的镜子吗?观看图片,并结合生活实际回答。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光滑的漆面都可以看做是平面镜。得出结论:平的、光滑的、能成像的反射面叫平面镜。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对平面镜成像感兴趣的问题?提出问题: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引导学生结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猜想与假设:1、像和物的大小可能相等;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相等;3、镜中的像是正立的或是倒立的;4、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发生变化,像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5、像与物体左右相反。(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7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设计实验:实验器材:玻璃板、支架、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一张、刻度尺、笔实验步骤:1、安装装置: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纸上用支架固定好平面镜;2、描出反射面:沿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3、描出物、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并用一张白纸放到玻璃后面,不通过玻璃板观察白纸上有没有像。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描出对应点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前面的步骤,最少描出三次物、像对应点的位置。4、测量距离: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像的位置连接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中。再用三角板直角边比较像与物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四)进行实验:实验时观察思考下列问题: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2、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发生变化,像的大小是否变化?3、像能否用白纸(光屏)接收,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收集、记录实验数据:实验次数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cm)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蜡烛与像的大小是否相等蜡烛与像对应点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123分析论证:板书: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五)交流、评估小组交流讨论:(以座位附近的四个同学为一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