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讨论。2、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理读法、延伸拓展法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发扬寓公精神,克服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教学难点】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方法】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理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一、导语设计(播放《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二、作家作品简介:《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2)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方:古义_方圆,指面积_;今义_方向_________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_连……都……_;今义_曾经_________何苦而不平曾:何苦:古义_愁什么_____;今义_不值得_____(3)重点词语1.方七百里2.阳3.阴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5.如太行、王屋何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8.汝心之固9.虽我之死10.何苦而不平11.投诸渤海之尾(4)一词多义且方焉固亡其之于(5)词类活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平险聚室而谋帝感其诚面山而居(6)重要句子⑴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⑵倒装句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⑶省略句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为何写智叟这一人物?2、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你该如何评价呢?愚公: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智叟: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自以为是2、总结愚公精神3、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正方:愚公实愚反方:智叟不智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4、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关于对比、衬托手法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