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通感表现》(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了解什么是通感并搜集相关课文。对本单元所学课文进行再阅读,了解和学习作品中通感的运用。相关课程标准:“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本课旨在进一步了解写作中想象力的重要,延伸到“通感”和艺术表现中加以理解。教学目标:1.了解通感这一特殊的修辞手法,理解通感修辞的表达效果。2.进一步了解写作中想象力的重要,延伸到“通感”和艺术表现中加以理解并运用。3.实践通感、比喻等的运用,提高艺术表现力和鉴赏力。评价任务:1.理解通感修辞的内涵及在作品中的妙用。2.学会体会通感的作用,学会在写作中运用通感这种修辞。3.互读文章,相互评价,展示交流。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词句之中引通感我们在七年级学过宋祁的《玉楼春》,词中有这样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其实“闹”字是听觉的感受,而“红杏枝头”是视觉形象,作者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有声的波动,让我们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甜美的歌声”、“一弯寒月”等,大家有没有思考过:“歌声”是听觉感受,“甜”是味觉印象,“美”是视觉享受,为什么可以用“甜美”形容“歌声”呢?为什么可以用触觉感受的“寒”形容视觉形象的“月”呢?其实,这些语句都运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通感。二.走近定义——解释之中知通感指导语:“通感”是一种怎样的修辞手法,究竟何为通感?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给通感下个定义。(学生结合课文给“通感”下定义)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手法。三.精彩回眸——文本之中现通感指导语:在我们所学过的本单元课文中,哪些诗文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结合课文来谈谈,教师随机点拨)交流示例:学生甲:“大弦嘈嘈如急雨”……“冰泉冷涩弦凝绝”(见课本P73)学生乙:“昆山玉碎凤凰叫”……“露脚斜飞湿寒兔”(见课本P74)学生丙: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得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学生丁:恍如由傲来峰细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削壁千仞,一位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敖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逾翻逾险,逾险逾奇。教师引导:我们来分析最后两位同学所找的句子,这两段文字出自哪篇课文,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声音的?(《<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第一处是从人的感觉,第二处是从视觉。)小结:“说唱”是我们运用听觉听到的一种事物,要想把这种事物的形象写的极其生动传神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因而作者采用以感觉,以视觉来写听觉,借助“被熨斗熨过的服帖”“吃人参果的舒畅”“登泰山的艰险”这些有形之物来写难以传达的无形之物——音乐,就会既容易又传神。四.寻找探析——口语之中觅通感指导语:通感这种神奇的修辞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运用通感的口语。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运用通感修辞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学生如说不说来,教师可适当点拨或举出两个示例,引导学生分析)学生1:“温暖的阳光”,“阳光”是视觉形象,“温暖”是触觉感受,运用通感,互为沟通。学生2:“他笑得真甜”,“甜”本应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视觉,就是通感。学生3:“她的声音清晰甜润”,将听觉与味觉联通起来。学生4:“他炒的菜色香味俱全”,将视觉与嗅觉和味觉连通起来。学生5:“这里很热闹”,“热”是触觉感受,“闹”是听觉感受,这里把触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打通了。学生6:“教室里显得很冷静”,“冷”触觉感受,“静”听觉感受,这里把触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打通了。学生7:田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