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23捕蛇者说教案3本文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期间写的。他虽然被贬,但仍然关心社会问题,经常询问民间疾苦。本文就是通过永州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也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行文简练,说理透彻,使人读后余味无穷——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重点理清第四段的脉络。2.学习、积累和掌握重点词语。3.体会、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政的思想感情。4.了解“说”的特点。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早年曾在朝中做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二、作品信息“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议边叙,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本文作者就是借蒋氏捕蛇一事来表述他对政府向民间征税问题的看法。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融入文本一、整体解读交代了捕蛇的缘由,兼有说明和叙述,行文简练,深刻的寓意暗含在字里行间。“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异蛇的剧毒,“腊之以为饵”又强调了它的特殊医疗功效。“当其租入”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概述了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首句不只是对蒋氏作介绍,更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蒋氏自陈心曲,描述了永州人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戚”、“汪然”“涕”等极言蒋氏的悲哀,并说明如果恢复他的赋税,给他带来的不幸远比捕蛇的不幸要大得多。“自吾氏三世居是乡……而吾以捕蛇独存”采用对比的手法,回顾了过去,说明重赋逼迫下乡邻的情形。“悍吏之来吾乡……又安敢毒邪”,叙述了现在的情形。也采用对比说明“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又出人意料地以“安敢毒邪”作结。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加上“哀而不伤”的色调,意蕴更加深刻,更加动人。-点明全文主旨,是全文的核心。用跌宕笔法,先表“疑”而后表“信”,最后卒章显志。二、问题研讨当听到“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时,蒋氏为什么“大戚,汪然出涕”?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三、名句鉴赏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单句,用设问形式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了文章的写作主旨。2.苛政猛于虎也。形象地突出苛刻的封建政治对人民的危害更大,更严重。四、靓点点击1.衬托手法贯穿全文。本文写毒蛇和苛政两件事,一主一宾,互相映衬,苛政为主,毒蛇为宾,写毒蛇之毒,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苛政之苛。蒋氏的谈话也处处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所以本文层层衬托,层层铺垫,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2.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本文语言简练,描写生动,传神。如对“乡邻之生日蹙”的情景的描写,对蒋氏感情的发展变化、内心活动、神态的描写等都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五、文言知识1.通假字非死则徙尔。(“尔”同“耳”,罢了。)2.一词多义3.词类活用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干肉,名词活用成动词,晾成干肉。)②君将哀而生之乎?(生:使……活,动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