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九上《致大海》教学设计7教学重点: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二.解题:(幻灯片打出)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似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到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第二次流放)。他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尔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三.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理清层次。a.放课文录音。b.学生集体朗读全诗。(这首诗歌是通过诗人与大海的真情对话来抒发自己压抑郁闷之情的,朗读时一定要饱含深情,语气略带哀歌式的情调。c.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把握这首诗歌的层次。明确: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第二部分(3——13节),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大海的眷恋及对自由的渴望。第三部分(14、15节),写诗人从大海身上,汲取了一种精神力量,将要为自由奋斗不息。2.重点讲解:(1)一个同学读1——7节,其他同学思考:诗中用了那些意象来描绘大海的特点与个性?诗人为何如此热爱大海?明确:诗人用一组意象“波浪”“容光”“喧响”“岸边”“音响”“寂静”描绘大海。着意刻画了大海的美丽(“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大海的深远(“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大海的阴沉(“阴沉的声调”,“深渊的音响”);最重要的是展现了大海的精神:时而“寂静”“温顺”,时而“反复无常”“任性”“无法控制”。所有这些大海的品性,唤起了诗人对“自由奔放”大海的无限热爱和眷恋。此时“大海”已不单是自然意义上“大海”,而成了自由精神的象征。(2)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明确:诗人以深情、热烈的笔调对大海的歌颂和礼赞,反映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赞美和渴望。(3)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试分析产生这种情感的真正根源。明确: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坎坷人生历程的回忆。包括“隐秘的愿望”“未能如愿以偿”所带来的“苦恼心伤”。这实际是诗人失去自由后的内心表白。联系写作背景可知,造成诗人压抑、郁闷心情的真正原因应是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现实。(4)一个学生读8——13节。教师提问:诗人在诗中为什么联想到了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