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对话艺术》教案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写出遇到的生字词(注音释义)。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海明威、笛福的艺术成就及代表作。3.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相关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2.运用海明威的理论鉴赏评论本单元小说的人物对话。3.根据《海明威的对话艺术》的有关观点,分析《山地回忆》和《永别了,武器(结尾)》对话的异同。4.能根据两篇课文的观点对学过的课文和读过的名著、看过的影视剧中的人物对话的潜台词进行一些分析。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2.运用《海明威的对话艺术》的潜台词理论评点本单元作品中的一些对话。评价任务:1.预习展示,字词掌握,作家作品并进行检测。2.自读课文,思考问题,概括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并用文中的主要观点鉴赏和评论本单元所涉及的小说人物的对话。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示例。生活中人们常讲究说话的艺术。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更是精彩纷呈。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文章,欣赏了这方面的艺术。今天,我们将鉴赏一篇文艺随笔——召晨的《海明威的对话艺术》,它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小说对话艺术的奥妙。我们要领会其观点,并尝试着用这些观点对本单元的课文进行鉴赏评点。二、预习展示1.海明威简介。(1899--1961),美国小说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都为反战主题。中篇小说《老人与海》。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老人与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他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2.文体介绍。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随笔是一种议论文,但写法比较自由,不拘于议论文的系统性和严密性,有想法的地方就多说,没有感想的地方就少说,甚至留下空白。随意自由的行文也自有一种趣味。三、自主学习1.《海明威的对话艺术》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作品为例来谈?2.海明威的文学作品其对话艺术的成功之出是哪几方面?3.请认真想一想什么是“空白”“错位”“冰山原则”?4.笛福的作品有哪些弊端?5.请列出本文的结构图。四、合作探究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组织者、记录员、发言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进行即时点拨。提问:《海明威的对话艺术》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教师适时给予点拨、评价。明确:(1)指出海的作品只提供线索,极力不让人物说出自己内心的心情,让读者自己去想像。(2)指出其作品省略背景交代和外在动作,但又为对话所暗示,此大空白和强暗示正为海之对话艺术特点。(3)指出其作品在平静的对话语气中掩盖着内心强烈的大幅度动作。(4)以上所构成的海之不动声色的“冰山风格”式对话产生了世界性影响。(5)举例说明没有任何心口误差的对话,即没有潜台词、潜对话的对话为现代小说所不提倡。2.海明威的文学作品其对话艺术的成功之出是哪几方面?明确:大空白、强暗示;极大的错位;丰富的想象;“冰山原则”。3.本文的结构提纲。五、精讲点拨1.什么是潜台词?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明确:潜台词是语言所包含的或未能由语言完全表达来的言外之意,通俗讲即为“话中有话”。举例一《山地回忆》中“我”与妞儿的对话:“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不会求人做一双?”“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呀?”这几句话蕴含着丰富的情趣,“我”很想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