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滕东中学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2课时)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2.反复朗读,能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3.认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过人才略,培养学生立志报国的情怀。评价任务:1.朗读课堂讨论2.课堂练习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出师表》。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二、简介背景及题目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三、朗读课文,正音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2.正音:suìyìbǐngqīngtuíduóshēnchāngjué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kuàidàiyīnxùzhòu吴会殆民殷国富存恤帝室之胄四、疏通课文,感知文意1.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2.教师总结、强调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1.一词多义谓调为信然(认为)谓先主日(对··说)已然志犹未已(停止)自董卓已来(通“以”)已历三世(已经)信谓为信然(确实)信义著于四海(诚信)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然谓为信然(这样)然志犹未已(但是)用遂用猖獗(因此)贤能为之用(利用)此用武之国(运用)2.古今词义顾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今义照顾凡古义总共凡三往今义平凡孤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孤不度德量力今义孤立殆古义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今义危险日古义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今义太阳3.词性活用箪用革名词作状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4.通假字信,通“伸”伸张欲伸大义于天下5.句式(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2)省略句。君与俱来。(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4)被动句。贤能为之用五、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课文2.完成《助学》“学习测评”1----4题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回顾作者作品情况。2.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二、自主学习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一一思考并回答:(一)诸葛亮如何分析天下形势的?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小组交流合作,教师巡视,讨论明确: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曹操拥百万之众(军事上),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天险),已历三世(历史),国险而民附(民心),贤能为之用(人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2.分析有利的地势及利用的策略:荆州用武之国,益州天府之土。——跨有荆益,保其岩阻。3.分析刘备的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4.确定霸业兴汉的策略:(1)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2)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二)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讨论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