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识记文中的生字词。2、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黄山成因、欣赏黄山的美。4、初步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黄山是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你对它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2、了解黄山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南北约40公里,东西约30公里,风景区方圆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属黄山市管辖。传说是中华祖先——轩辕黄帝修身炼丹而飘然成仙的地方。黄山千峰竞秀,万壑峥嵘。有名可指的就有72山峰,其中“莲花”、“光明顶”、“天都”三大主峰,均在海拔1800米以上,拔地极天,气势磅礴,雄姿灵秀。(二)解题、了解作者1、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有别于一般的游记。解说词有三个特点,第一,它能自由地变换角度来表现,或环景、全景、中近景、特写、俯视、仰视;第二,它要配合画面,要着眼于解释画面。第三,它应该口语化,要使观众一听就懂。2、了解作者,柯蓝,湖南长沙人,散文家、小说家。著作有《早霞断笛》《果园集》《拾到的纪念册》等散文诗集。(三)自读感知,理清层次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课文,思考: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2、作者选取了哪些黄山美景来介绍的?明确:第一部分(1—3),总写黄山,概括介绍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从地质史上说明其形成的过程。第二部分(4—17)分别介绍了黄山的各种景观: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第三部分(18)介绍黄山温泉。从山上写到山下,为全文作结。(四)阅读1—3小节,了解黄山成因1、这一部分介绍了黄山的什么内容?2、黄山是怎样形成的呢?用四个四个字的词语概括(概括介绍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从地质史上说明其形成的过程;大自然的杰作:日晒雨淋,水流侵蚀、气候变冷,冰川侵蚀)(五)阅读4—18小节,欣赏黄山的美。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看一组图画,同学们沉浸在这美丽迷人的风光里,怎不让人遐思飞动、心旷神怡!老师真忍不住要大声地赞美这壮丽的河山,可又怕惊动了它那安恬的梦!那就让我轻轻地诵读起来吧。请大家捧起书来,朗读课文的第4段到第18段。并完成以下问题:1、划出文中所写的景物及其特点2、划出文中表明写景角度变化的词语。3、根据归纳出来的景物及特点,适当参考文中写景角度的变化,用连贯的语言有序地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黄山的美丽。明确:1、奇峰——高耸入云险峻万分古松——姿态各异,生命力顽强。怪石——巧石林立千姿百态烟云——轻盈飘忽日出——瑰丽、壮观、辉煌温泉——温度适宜温馨解乏2、第3节俯视第4节仰望第5节起先置身于旅游人之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第6节从峰顶俯视第9节从峰顶俯视第10节翘首昂视第16—17节远视3、介绍黄山的:从高空俯视黄山,可谓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沿着起伏曲折的山道,仰视俯瞰,远眺近观,处处可欣赏到黄山的美景。黄山之美,美在峰奇:“天都峰”刀劈斧削,险峻万分;“莲花峰”鹤立群峰,含苞欲放。黄山之美,美在古松:“迎客松”破石而出,展枝招客;无名松姿态各异,生命力顽强。翘首昂视,黄山之美,美在怪石:“飞来峰”侧视成峰,正看似桃;“猴子观海”阴观云海,晴眺太平。黄山之美,美在云海:或千里烟海,澜翻絮涌;或皎洁柔美,静中有动。登山远视,黄山之美,美在日出:瑰丽辉煌,令人神往。黄山之美,美在温泉:冷热适宜,温馨解乏。正是:今生不作黄山客,枉来世上走一遭。(六)分析黄山之美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我们欣赏了一幅幅黄山的美景,充分领略了黄山的内在美,领略到黄山确实是“是祖国大地上的一块瑰宝”。这是大自然的杰作。老师请同学们再来欣赏几幅黄山的峰石图,大家看过之后感觉画面很美,画面之外还有什么也很美呢?这些峰石的名字很美,这些名字凝聚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人们的情趣,使得冰冷的石头有了人的精魂.人们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