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二篇》教学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结合时候背景理解文章内容。2.通过品读语句,体会作者情感。3.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教学重点:1.结合时候背景理解文章内容。2.通过品读语句,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语句,体会作者情感。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夏三虫》一、导入《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分别收1925、1926年来文。旧时迷信说法,将人的运气好坏称为“交华盖运”。鲁迅解释集名道:“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鲁迅寓居北京时期,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与文化帮凶的攻击,可谓运命多舛,钉子常碰:“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然而,“偏不遵命,偏不磕头”。他把自己1925、1926年写的文章结成了集子,命名为《华盖集》。以“华盖”作集名,幽默风趣之中,“借此释愤抒情”。二、作者介绍鲁迅(1881.9.25-1936.10.19),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三、文体介绍杂文: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针砭时弊的喉舌作用。比如《庄周买水》、《剃光头发微》等文章就是如此。四、朗读课文1、听范读,扫清生字词的读音障碍。2、自由朗读,熟悉课文。3、借助工具书,明确生字词含义。①弄玄虚:玩弄花样。②心悦诚服:自己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③誓死不二:立下志愿,至死不变。至死也不变心。④腌臜:肮脏,不干净。⑤切肤之痛:比喻感受深切。⑥师法:效法,学习。五、整体感知提问: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明确:第一部分(1-2段):说明夏三虫所指,并说明最爱的就是跳蚤。第二部分(3-6段):分别描写和议论夏三虫各自的“德行”。第三部分(7段):总结全文,讽刺地指出昆虫之类也值得人类“学习”。六、课文研读1.夏三虫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蚤:害人一声不响直截了当。蚊:吸人血之前,要长篇大论地哼哼。蝇:害人还要麻痹人,对人类贻害无穷。2.夏三虫的这些特点有怎样的深意?明确:蚤:指的是毫不掩饰,直截伤害他人的凶狠、恶毒、野蛮之人。蚊:既伤害人,还要为自己谋得“堂皇”“体面”好名声的人。蝇:爱占小便宜,又凭空污人清白的人。3.他们喻指当时社会上的哪种人?明确:蚤:帝国主义分子。蚊:资产阶级反动政客、当权者、堕落为统治阶级帮凶的反动文人。蝇:反动的官绅。4.作者对夏三虫分别持有怎样的态度?明确:都为否定态度,但所否定的略有不同。对蚊子最为痛恨,批判得最强烈,蔑视的态度最鲜明。对苍蝇也痛恨,但主要集中在轻蔑的态度上。对跳蚤表面上赞扬,实际上说的是反话。七、写法归纳1.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明确:形象化的说理。语言含蓄、幽默而具有讽刺性。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写法?明确:对比方法。八、作业整理文章的字词。阅读《华盖集》的其他作品。板书设计:夏三虫鲁迅蚤:帝国主义——赞扬—反话蚊:反动政客、当权者、反动文人——痛恨、批判、蔑视蝇:反动的官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