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巴南区先华中学九年级语文《雨说》教案(1)——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教学目标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5、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教学课时:2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雨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二、了解写作背景郑愁予,本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配乐朗读,体味诗中的意境,明确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2、自由朗读。朗读指导。朗读,要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既要读得连贯,也要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并掌握好句中的重音。3、指名朗读。4、齐读全诗。三、理解诗的内容1、指名朗读第一节诗。(1)概括大意。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2)怎样理解诗歌开头括号中的话的含义?“四月”点明时间是春天,“等待久了”表明了对春雨的渴望和期盼。它预示了雨的“出场”,又使人感到某种久久的期待和强烈的愿望。(3)提问:诗的第一节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田圃、牧场、鱼塘、小溪。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水落石出。2、指名朗读第二节诗。(1)概括大意。雨轻轻地来了,满怀着爱心。(2)理解诗句。轻盈、绵绵不断、温柔的特点展示了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心。表现了雨对每一个孩子的熟悉和亲昵。雨是静静地来的,它关爱孩子们而生怕惊扰他们。侧面写的轻盈、温柔。比喻、拟人;形象生动、温柔可亲,像爱的使者。3、指名朗读第三节诗。(1)概括大意。雨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2)人们拒绝雨的行为有哪些?打开油伞、关起门窗、放下帘子、披蓑衣、戴斗笠,都是人们“拒绝”雨的行为。。(3)连用三个“别”是何用意?这里连用三个“别”,是请孩子们千万不要拒绝它。春雨希望人们用真心去感知她、接受她4、指名朗读第四节诗。(1)概括大意。雨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2)雨发出两句“为什么不……”的亲切反问,请孩子们与它亲近,并随它同行。春雨热爱大地万物,她希望人们能与它亲近。5、指名诵读第五节诗。(1)概括大意。雨请孩子们跟着它去迎接春天。(2)思考: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呈现出怎样的景象?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四、布置作业自学《星星变奏曲》一诗。